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

ID:2085673

大小:9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1-14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_第1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_第2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_第3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_第4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开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慧明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巳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

2、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用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悲慈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

3、,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此。  既知应无所住即

4、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我们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我们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

5、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是。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

6、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实三身即是一身,无所住是法身,生其心是报身与化身。所以者何?一切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又念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谈《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据说六

7、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诸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心有住,即为非住。”“非法,非非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若不仔细阅读,很

8、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第一、应生无所住心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首先是“我相”。我们静坐修持时,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