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ID:29005688

大小:8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5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_第1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_第2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_第3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_第4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次第上士道讲记 11(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发心,所以要学自心不舍有情。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学心不舍有情这一条,在《道炬论》和《发心仪轨》里,说学处的时候虽然没有谈及,《道炬论注释》里说到: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以及菩提心的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和不忘的缘故,应当守护。在此时把它也数在里面,与《道炬论颂》

2、的文义也没有相违之处。因此对这不舍有情也应当修学。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内心弃舍有情的量,是依某个有情所作的某个非理事等,作为因缘,便起了这样的心念:从今以后终究不对他作利益。这样下至对于一个有情这样想,就是弃舍了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道次第上士道讲记 11所谓修学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就是从依靠仪轨受了愿心以后,应当每天供养三宝等勤积资粮,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

3、正因。这一条除了先觉即噶当诸大德传述之外,并没有在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发心仪轨》《道炬论释》等的教典中见到清净的根据,然而它是有大利益的,因此也列为学处。以上对修学此生不退发心正因的引导作了解释。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接着要修学未来生世中不离发菩提心的正因,又从断和行两分上把握。“断”要断掉能失坏菩提心的四种黑法,“行”要行持不失坏菩提心的四种白法。由于断和行两分因素具足,未来世将不离发菩提心。今初(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4、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在《大宝积经·迦叶问品》里说,成就四种黑法,将在其它的生世里忘失发菩提心或者不现行菩提心。又成就四种白法,乃至未证得大菩提的期间,不忘失菩提之心或者能现行菩提心。这就是愿心的学处。《宝积经》中是这样说的:“道次第上士道讲记 11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等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以下解释四黑法的内容:一、欺诳亲教等;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

5、名等;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一、欺诳亲教等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境;二、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境有四个,亲教师和阿阇黎容易了知,第三的尊重是指欲作饶益者,福田是指虽然不是师长,但具有功德。这是坚慧论师在《迦叶问品释论》里所讲的。第二、对于此等境由作什么事而成黑法呢?就是对于以

6、上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四者当中的任何一个,明明知道而作欺诳,就成了黑法。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道次第上士道讲记 11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欺诳的道理或者说恶行的相状,坚慧论师在《释论》里解释说:这些师长等对境以悲愍心举发了自己的所犯,然而以虚妄之语去蒙骗迷惑他。总而言之,凡是以欺诳的心作蒙蔽师长等的方便,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欺诳的恶行。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但是欺诳不是这里说的妄语,这个

7、原因下面会说到。这第一个黑法必须是“虚妄”,因为在《集学论》里讲到,断除黑法就是白法。能对治这第一黑法的就是四种白法里的第一白法。而那里说到乃至遇到失命的因缘,下至戏笑也应当断除对师长说妄语。其中明显说到要断妄语,所以所谓断第一黑法即是第一白法,当然要断的就是妄语。以这个根据就知道谄诳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妄语。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假使在尊长前禀白了这件事,背后又另外议论另一件事,却谎称善知识已经真正答应了、同意了等等,这也是弟子欺蒙师长。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道次第上士道讲记 11于他无悔

8、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第二黑法,于他无悔令生追悔,有两个方面,境是指其他修诸善事本来没有追悔之心的人。对于此境做什么事而成黑法呢?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