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管营行政村介绍

李管营行政村介绍

ID:2086571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7

李管营行政村介绍_第1页
李管营行政村介绍_第2页
李管营行政村介绍_第3页
资源描述:

《李管营行政村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管营行政村介绍基本信息李官营行政村隶属于东明集镇,在县城南15公里、东明集镇西北3.5公里处。南隔天爷庙河与国有林场场部相望,北邻柳元店村,西靠王官营村,东与东明集镇办林场接壤。全村293户、1330人,耕地1980亩。村落低洼,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约550米,有南北主街三条,东西主街七条,村西南隅有一大池塘,面积九亩,俗称“公坑”。东距兰东公路4公里,西距四马路4公里,交通便利。北邻谢寨闸一干渠,南邻闫潭闸五干渠,水利条件良好。土质属沙质壤土,适宜小麦、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生长。历史记载据《陈氏家谱》记载: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扫碑时(即“靖难

2、之役”),在此安下军户村,因首领姓李,故村名为李官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属彰德卫,清顺治十六年(1660)归东明县,由军籍改为民籍。1911年属东明县第七乡;1933年属东明县第一区;1944年属东垣县第二区;1947年属东明县第八区,1958年至今属东明集人民公社(镇)。村内现有陈、张、钱、闫、冯五姓。陈姓为始迁户,现有157户、797人。张姓,建村时随军入籍,现有128户、548人。钱姓,迁入时间地点不详,15人。闫姓1931年由本镇刘庄村迁来,现有12人。冯姓,1969年由本县李千户砦西大庄村迁来,为陈姓入赘。建村时的李姓和后迁入的郝、王、董、景姓

3、先后消失。1960年以来,该村原居民有17人迁新疆,9人迁湖北,6人迁黑龙江。李官营人坚强勇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0年秋,在李官营村发生过一次战斗。当时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一个团盘踞在李官营驻守。该村周围柳元店、城子、袁长营、王国营等村,有八路军部队驻扎,对其形成包围之势。一天夜里,突然冲锋号响起,八路军从四面猛攻顽军,一时枪炮声、呼喊声响成一片,战斗异常激烈。八路军三次冲进村里,双方伤亡惨重,最终在黎明时攻克,石友三残部向村东南方向逃走。因为战斗发生在夜间,并没有百姓伤亡,陈云增家的房顶被炮弹炸塌一角。1943年李官营枪班、农会相继建立。枪班由14人组成

4、,闫中琦任班长,张景顺任农会长。1945年成立了儿童团,陈兰坤为儿童团团长。枪班、农会、儿童团相互配合,保护群众,抗击日伪,清查黑地,增资倒粮,减租减息,做了大量的工作。1947年农会长张景顺因被叛徒出卖,被还乡团活埋在本县高官营村。村里不少人先后参加了革命,其中,闫中琦1944年参加革命,建国后任中南309队机关行政管理处处长,离休时享受厅级待遇。陈新月,1942年参加革命,任中原野战军连长,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陈好义,1944年参加革命,任县一区区公所工作员,1946年在东明县城牺牲,建国后,二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李官营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

5、了巨大贡献。教育情况李官营村人崇尚文化,人才辈出。仅明清时期,陈姓出秀才26人,其中武举人1人,张姓出秀才32人,其中张绍英为副举人(1801年科)。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清至民国期间,有多人开办私塾,其中以清光绪年间,张书贤、张书升二兄弟开办私塾最为有名。私塾在自家庭院开办,每年办一班收学生十至二十几人,人称哥哥张书贤为“大老师”,称弟弟张书升为“二老师”,私塾规模虽然不大,但前来求学的学生却遍及兰封(今兰考县)、长垣等方圆几百里,两人从教二十余年,先后教出36位举人,生员无数。听老人讲,民国时期,东明县24位官员中,有19位出自两位先生门下。当时“犯事”的人

6、,只要避进“张家胡同”,捕快也不敢轻易抓人。两人谢世时,学生们分别为他们立碑纪念,唱戏三天。学生从墓前经过,离一里地下马,祭拜后步行一里地才上马,坟前的墓碑1958年烧石灰时被毁。1975年该村开办完小一至五年级,新建校舍9间,有民师3人。1977年又办起了全县第一所村办初中,学制二年,每年招一个班,40余人。学校教学质量上乘。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办了校办农场、校办蜡烛加工厂、广播喇叭安装厂,研制生产教学用的“六用机”,勤工俭学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1979年该校荣获山东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称号。不仅解决了教学经费和学生学费,还有不少节余。1978年10

7、月《大众日报》专题报道了该校的事迹。1983年全县合校并点,初中部并入东明集公社联中。1985年,村里自筹资金3万元,新建校舍10间,李官营小学成为全县出名的花园式小学。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副主任医师张天祥、陈从法,中学高级教师张明轩,高级工程师陈永亮、陈桂生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官营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世纪50年代村里有大平调和二夹弦两台戏班子,张栓良、陈同安、张留青都是主要演奏人员,参与演出者多达40余人。大平调常演的剧目有《二进宫》、《点将》、《骂殿》等;二夹弦常演的剧目有《王林休妻》、《吕蒙正叩窑》等。不仅活跃了本村文娱生活,而且常在十里

8、八乡农村演出。还有由张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