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ID:24324922

大小:6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_第1页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_第2页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_第3页
资源描述: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任老屯行政村介绍地理位置20公里5公里任老屯行政村由任老屯、夏寨两个自然村组成。海(头)庄(寨)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便利,卢庄河从村南流过,水利条件良好。全行政紂共有458户、1600人,耕地2320亩,土质属壤质潮土,适宜种植小麦、棉花、西瓜、玉米等作农物,属典型农业村落。据《东明县志》记载,1911年属东明县第六乡;1933年属东明县第四区;1944年属东明县第二区;1952年属东明县第二区龙山集乡:1955年属东明集中心乡龙山集小乡:1958年至今属东明集人民公社(乡、镇)。任老屯自然村位于县城东南、镇政府东北处。全村共有283户、910人,耕地面积1450亩。历史记载

2、据《任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任氏祖从山东省青州府汾底县卧牛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任老人屯,后演变为任老屯。村内由任、胡、陈、哀四姓组成,其中任姓人口最多,现有227户、695人;胡姓分两支,何时何地迁來不详,现有31户、118人;陈姓系明初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來,现有16户、60人:袁姓何时何地迁來不详,现有9户、37人。0.5公里夏寨自然村东距任老屯,共有175户、690人,耕地面积870亩。据《夏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夏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夏寨村。村内由李、夏、周、史、马5姓组成。其中夏姓现有53户、220人;李姓迁来时间地点不详,现

3、有78户、310人;周姓,迁來时间地点不详,现有27户、100人;史姓迁來时间地点不详,现有8户、30人;马姓由牡丹区小留镇马卜集迁来(时间不详)现有9户、30人。8米3米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任老屯村在老会首任秋贵带领下,全村人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围村寨。村寨呈长方形,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东、南、丙三酣有寨门,北面没寨门建一座炮楼。寨门和炮楼用大蓝砖砌成,凸出寨墙外,可打顺墙炮,防止敌人贴墙偷袭,木制寨门外裹铁皮,十分坚固。四面寨墙高达,寨沟宽20多米,积水多深。易守难攻。村寨修成不久,突遭一场大雨,寨墙冲塌大半,村民仍不气馁,巾村里富户袁坤镜出资出粮,老会首

4、任秋贵组织全村民众,奋战月余,终于把寨墙重新修好。淸末战乱吋期,村民靠村寨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解放前,任老屯有四口砖井,由于地质盐碱严重,有三口井水又苦又咸,只有村西一口井的水既清又甜,且水源旺盛。这口井的水做饭好吃,烧开水好喝,生豆芽长得旺,做豆腐出得多。村民祖祖辈辈都喜欢去村西头那口井挑水吃。后来有人在井旁栽个大木桩,用一根横木吊在顶上,横木一头串个石墩坠着,另一头拴上井绳。提水时,用力拉住井绳,把木筲放下去灌水,再利用惯性和杠杆原理往上猛提,岀来就是一筲水,村民称为“挑杆并”。既省时间又省力。现在有了压水井和电机抽水,老砖井被埋在地下。至今人们说起这口井,还赞不绝口

5、,好像那里埋藏着许多许多的故事。教育情况解放前,两村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只有少数学童到外村读私塾。1952年,在任老屯办了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班,第-任教师李从林。1953年正式开办任老屯小学,校舍7间。1977年,重建校舍,成立完全小学,后成为镇重点学区之一。1997年,村民胡德修创办民办小学一一雏鹰小学。几十年來,两村共有38人考入大中专学校,并涌现出不少人才。夏寨村夏水田(1927—1986),曾任王寨小乡乡长,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选为山东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198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周振国,现任吕陵镇人大主任;李艳曾任东明集镇镇长、团县委书记,现任郓城县委宣传部部长

6、。任老屯村任永林,部队转业后在上海市党政机关任职,退休后,任恒升企业集团党委书记;任金生,现任河南二建公司高级工程师;任顺成,河南工业大学粮汕学院副教授。他们都为党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初期,任守仁组织了河南坠子演出队,有演员4人,在东明、长垣、兰考演出。文革期间,曾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唱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颇有影响。夏寨村媳妇文翠兰是剪纸能手,他剪裁的《放鸭》、《送子参军》、《一孩好》三幅作品在企国剪纸展评会上获荣誉奖,多幅作品被国家级报刊和屮央电视台采用。人杰地灵任老屯人勤劳智慧。解放前,任老屯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加上地理条件恶劣,地势低洼,仅村

7、南就有大大小小六道老河身,是出名的“盐碱窝”。当时流传着顺U溜:“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天不收粮,一冬闹饥荒”,村民生活穷困潦倒。任老屯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是有名的“棉花村”,“紫棉花”更是特色品种,有二百多年的声誉。紫棉花虽然产量低,但颜色特殊,呈土黄色的自然色,织出的布不必加工煮染,和黄土色类似,做被褥,做单衣,既耐穿,又不褪色,颇受农民喜爱。大集体年代,这里曾是县里的“祖棉样板队”。县里还派专业技术人员和驻村工作组,推广盐碱地开沟种棉,打营养钵种棉等先进生产技术,具体指导棉花生产。县里还多次在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