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

ID:20870318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7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_第1页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_第2页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_第3页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_第4页
资源描述:

《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富士康终于准备北迁了,还好,没有转道越南,也没有像印度转移,事实上,越南和印度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劳动保护一团糟,很多地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保护意识并不逊色中国甚至欧美国家。富士康的北迁,多少有些无奈,实则也是未来应对长三角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当然没有人会忘记一个多月前,富士康密集的跳楼危机,富士康旋即以一个漂亮的公关姿态,给全社会一个回答,但是不容否认,富士康事件给中国制造业的思考远没有结束。中国制造的腰杆带给代工制造模式打击的不仅是富士康,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拥有24000员工的中国本田汽车公司,5月7日起本田佛山工厂

2、出现停工,随机这股风波在本田的各公司蔓延,夹杂着富士康跳楼的余悸给了全社会一个猝不及防的感叹号!而这一切的到来似乎是命中注定,却又是这样的让人惊诧。和多数的代工的中国制造企业一样,富士康依靠本土的劳动力低廉优势为代工的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惠普、诺基亚和戴尔这样的国际品牌打工,也就是依靠这种模式,2009年,富士康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而正是依靠中国数百万计的富士康们的辛勤积累,富士康们为了中国经济做出了了历史性贡献。数万计的富士康们给中国带来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制造给中国带来的足够的自豪

3、。过去30多年,中国的富士康们,就是靠这样的生产方式昼夜不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全速发展,也支撑起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腰杆。无品牌的代价富士康生产世界上几乎是全球电子产品最大的供货商,精密线缆及组配、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组装、无线通讯关键零组件及组装、光通讯组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设备、半导体设备、合金材料等无所不包,但核心技术富士康没有拿过来。比如芯片是英特尔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富士康在这全球电子产品生产链条里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但没有得到核心利益。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大部分都是来自富士康们的中国制造,一款750美元的高端

4、iPhone,富士康只能拿到25美金,苹果因为品牌获得了200%暴利,富士康们却只能获得在24%的毛利。而与富士康相类似的中国制造的耐克(Nike)球鞋,每一美元中,中国代工能得到的只有4美分。5月2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头版文章带有揶揄的推出这样一个新闻:中国制造来个小测验:想一个中国的品牌。事实上尽管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使用中国产品,但能报得出中国品牌的美国人真是寥寥无几,日本有索尼,德国有宝马,韩国有三星,中国有?一种羞辱感在不少华人心理油然而生。这种自有名牌匮乏和过度依赖为别人贴牌的恶魔是除了造成的大量利润流失,几乎威胁到中国制造产业报国之梦。即便是这样

5、的委屈,依靠为国际市场做工厂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依然不能博取有偏见的欧美国家的认可,2009年,中国制造产品遭受到美国、印度、欧盟、阿根廷、秘鲁、巴西、土耳其等国家对中国制造发起将近30于次的反倾销诉讼调查,事实是,给全球消费者带来廉价的实惠的中国制造从来都没有洋人的尊敬,在很多时候,这种低廉反倒成了欧美国家诋毁中国制造业的口实。代工这根弦行将绷断!欧美70%的轻工业产品都是放在中国制造;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不能或者不会制造,而是因为来自产品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廉!但是这种低廉也算竞争力的话,那印度、越南、非洲存在更大的竞争力,因为这些国家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有着

6、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缺少自主品牌实力的状况下,这些洋大爷随时都可以抛弃中国的代加工企业们,而转向这些经济落后国家而人力成本同样低廉的国家。2008年的金融危机曾经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诺基亚在调低市场销售预期的同时主动降低了产量,并且在危机出现几个月内就单方面停止了与中国内地众多代工合作伙伴的业务,直接受其影响的除了富士康还有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众多代工企业。而在金融危机中,受累的除电子产品行业外还包括轮船、机械等重工业以及数万类的轻工业产品,整个珠三角的加工企业,浙江义乌一代和广东的出口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中国制造业在很短时间内遭受到重创,若

7、不是国家及时进行内需调节,代工模式几乎陷入绝境!而备受打击的则是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富士康式的世界工厂到了尽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多采取了代工的生产模式,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在几十年内就把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世界每一个角落。30年前,中国企业是一个资本短缺,劳动力又绝对过剩的时代,如果说延续100年前工业初期的那种高强度、高、压力低报酬生产模式还有可以说的过的理由的话。30年后的今天,中国多数的企业资本已经相对充裕,劳动意识已经觉醒,劳动成本升高是必然的趋势,而如果不舍弃这种依靠绝对增加产业工人劳动强度和压力的生产模式,必定会带来巨大的反抗,80、90后

8、的这一代人产业工人比起他们的父辈们更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