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

ID:20894236

大小:89.5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7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_第1页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_第2页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_第3页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_第4页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综合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学院:能源学院班级:XXX班学号:XXX姓名:XX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3第三章构造特征5第四章构造发展简史8第五章结束语9附图:1.金山镇联合地质剖面2.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216平方公里。图区敁高峰为北部的诸岭主峰,海拔1800米;存名的山峰还存伏牛山、奇峰、雨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丙北高东南低。图区人口4.5万,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人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所用资料为比例尺

2、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综合读图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次作业,我熟悉了学科中大部分的构造,对构造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明了的认识.本次实验综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相对以前的实验,工作量增加啦,但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3、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宥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儿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

4、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1.地层简述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从泥盆纪-白垩纪,缺少上,下三叠统和侏罗统的全部地层,西北面T二叠地层与TA垩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白垩纪岩层与其下方岩层均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二叠和中三叠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有泥盆纪地层,石炭纪地层,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与少许第四纪地层等。泥盆纪地层:主要为屮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

5、盆纪页岩,泥岩。主要出露在河北村附近。1)2与1)3为整合关系。石炭纪地层:石炭纪地层广布于整个金山镇区,从西北到东南均有出露,而且其组成的构造均为SW-NE走向,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上石炭统灰岩、泥岩。G,C2,C3屮均无地层缺失,为整合关系。二叠纪地层:出露的有下二叠统砂岩和上二叠统灰岩、泥岩B主要出露在左边断层的周围和飞来峰、构造窗的周围,其接触关系均不明显,只是在孤峰和桑园上部附近有接触关系,可能当时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三叠纪地层:巾于构造运动,三叠纪地层中仅存中三叠纪泥灰岩、灰岩,尔

6、北方三叠纪地层唄若浆岩切断,且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在孤峰,和另外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上有出露,其余在屮部断层处出露,与P2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西北区和东北区,其中西北区地层有斑岩侵入,与中三叠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1.岩体此处岩浆岩比较有特点。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一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尚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摺

7、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M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2.构造层构造层是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的地层组合及其组成的构造,常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角度不整合是构造层划分的最基本依据。构造层在时间上代表一定构造旋冋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金山镇由两层构造层构成,K1地层与下伏地层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详细请见附图2。第三章构造特征1.褶皱本图区中,褶皱分布极为广泛,并且与断层有伴生的情况,主要的褶皱构造分析如下.•①fl:该摺皱为背斜,位于图区西北侧,核部为C1,

8、翼部为C2,P1,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北西翼倾角45°,东南翼倾角70°,延走向延伸约10.5公里。②f2:该摺皱位于fl的东南向,为短轴背斜,在奇峰及雨锋的C1为核部,两翼分别由C2,P2组成,北西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为50°,南东翼为倒转地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向北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