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

ID:20901907

大小:318.5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17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_第1页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_第2页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_第3页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_第4页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怀疑与学问》课件上课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议论文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二、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_____。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顾颉刚1.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

2、中心论点的写法。2.体会本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及作用。3.认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学习目标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了解作者积累字词顾颉刚虚妄墨守辨伪去妄譬如程颐国难jiéwànɡmòwěipìyínàn没有事实根据的。因循守旧,不知改进。辨别虚假的去掉荒谬不合理的。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

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整体感知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心论点:分论点:证明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有何联系?第一部分:(1—2)引用

4、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一)(3、4)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思考。(二)(5)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请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1.请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合作探究(1)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

5、帝;③听说“腐草为萤”④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例子(2)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2.默读3—5段,思考:这一部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举例论证:举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有许多口头消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例子,论证了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且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

6、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对比论证: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重点研读1.第⑥段共有11句,请标示出来,划分层次,理清本段的

7、思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第②③④⑤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⑦⑧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2.第⑨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

8、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3.第(10)、(11)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先“学术”后“文化”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4.第⑥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