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云台妙手办“恒丰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

ID:20967733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_第1页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_第2页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_第3页
资源描述: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聂云台妙手办“恒丰黄浦江边的恒丰纱厂是聂家的骄傲,曾有过二三十年辉煌的岁月,是本世纪初最大的私营棉纺厂,最兴旺的时候,拥有4.44万枚纺锭,3046名职工,电力动力总量达219.8万瓦,每年出产棉纱3.78万包,棉布30.3万匹,资本额达108万两。这在当时,已是不得了的家当了,因为华新纺织新局开办时才45万两资本,官商合办的上海织布局(李鸿章领导创办的)也才投资100万两,而荣氏家族的申新纱厂那时才刚刚起步(1915年)。这个厂在上世纪末是几个官老爷出钱合办的,除了聂家外,还有龚照瑗(任过上海道,驻英公使,

2、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即是落于他手)、严信厚(李鸿章幕僚,河南、天津等地的盐务帮办等人),有过赚钱的年头,但也常常亏损,直到1905年,由聂家三公子聂云台(其杰)出任总经理后,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连年盈利,使聂家有了实力可连年购买该厂的股票,而且到了1909年,竟以31.75万两银价,将整个厂子盘下,尽管此举是借了不少钱,但毕竟厂子成了聂家的独资企业,于是原先的华新纺织新局就改成了恒丰纺织新局即恒丰纱厂。说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聂云台成功的“绝招”居然与我们当前一些成功企业的做法完全一致,无外乎两条,即紧紧

3、跟上国外的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并切实培养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他在90多年前就已经做了。技术改造他先从动力下手,那时使用的动力原是华新沿袭下来的蒸汽锅炉,由于蒸汽锅炉的热度不稳定,引擎运转的速度不一致,影响到纺织品的均匀度,而且锅炉煤耗大,常常需清除水锈,费用较高。LOcALhOsT1912年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为推广营业,奖励各厂使用电气动力,并廉价出售马达。别人尚在观望之际,聂云台断然决定采用电动机,使恒丰成为华资纺织厂采用电气动力的第一家。工部局为表彰他的带头精神,特批

4、准恒丰用电价格打九折,以利推广。同时,他又对厂里的设备做了大胆的除旧布新,将旧车售出,购进新式机车。随着机器设备的更新,又下大本钱聘用洋员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他特约瑞和洋行为厂里装配零件,请光裕洋行派技师来厂教练润滑油添加方法,聘用德商瑞记纱厂的英籍工程师为工程顾问,还请其随时来厂视察机器保养和指导修理。他非常清楚,举办洋务就必须虚心学习最新最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接受“西风东渐”的事实,为此,他大手笔地投资新的设备,力求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还结交了一大群科技界与实业界的洋朋友,请他们作技术指导,培养人才。他

5、后来信奉基督教,并在青年会和工部局里担任职务,可能就是受了这些洋朋友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长年累积起来的,与他从小生活在江南制造局内,这个中西结合的人事环境有关。当年的江南制造局就是中国“洋为中用”的传播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的最活跃的窗口,聘用了一大批外国科技人才和翻译人才,长年供职其中,共翻译了100多部西方科技类书籍,其中传教士傅兰雅在其中供职达28年之久。聂云台的父亲本身就是该厂的总办,系洋务大员自不待说,这个厂又是他的外祖父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手创办的,他母亲与傅兰雅的夫人又是要好朋友,傅夫人后来就教

6、聂云台和聂管臣读英文。在该厂洋技师的指导下,他又自学了电器和机械种种课程。这种中西结合的科技环境,对他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所以他虽然未留过洋,也没有进过专门的技术学校,而他的“洋务细胞”却异常地活跃,因为他有了江南制造局这个成长的摇篮。一旦历史的大潮把他推向恒丰以及纺织业的领导岗位时,他的“洋务细胞”就自然而然地“*”,甚至发生“裂变”。一家私营工厂举办技术培训班,并选派技术优良的职工出国深造,这在当时绝对是新鲜事。而聂云台从企业乃至整个纺织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不惜下大本钱投资技术职业教育。他在厂内办技术培训班共

7、办了8期,请外籍专家讲授新技术、新方法,还与南通一家工业学校联手,培养技术工人,被他送出国培养深造的前后有数十人。这些早期受训的纺织界技术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了纺织界的精英和领导干部,其中傅道绅先是任纺织厂厂长,解放后担任西安纺织局局长,全国人大代表;任尚武(任弼时的侄子),解放后先在恒丰当厂长,后调北京,担任中国纺织科学院的院长;黄炳奎、廖泰松都是恒丰的主要科技干部之一,后来也担任了某纺织厂的厂长。现在,聂家本身从事纺织业的人已很少了,但他们常常自豪地说:“1949年后许多纺织厂的厂长都是从我们恒丰培养出来的

8、。”此话不假,而且这些精英大多没忘记恒丰这块老土地,几十年间,每逢出差到上海时,总要登门拜访一下老东家及其家属。由于聂云台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时恰好又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这个“黄金时机”,使恒丰在10多年间又有了大的飞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获利逐年增加,1918年资本为60万两,1919年增至90万两,1925年达108万两,恒丰成了上海实业界一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