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

ID:21015318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_第1页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_第2页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_第3页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_第4页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儒家“中和”与书法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中和被堪称是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自始至终都深深地浸润到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书法外与内两个角度,爬梳中和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中和;书法  :J292:A:1005-5312(2012)15-0042-02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之一,孔子肇其始,孟荀衍其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中绝,法家受到唾弃,成为隐文化;道家流传不绝,儒家思想成为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中

2、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而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美学自春秋始,迄今已2500余年,在如此久远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卷帙浩繁、斑斓多姿的儒家美学文化遗产,这其中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观,是儒家美学的核心。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以中庸之道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他不仅以中庸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而且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偏向任何极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而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外在体现和审美

3、原则。孔子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和中庸都是达到整体平衡、和谐统一的状态。孔子常用中和之美来品评诗乐。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说:乐不至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所谓的中和之美,实质就是一种和谐的美,是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哲学思想所派生出来的艺术观,它深深地侵润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书法自然包含其中。  二、中和与书法  明末学者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

4、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可见,在书法艺术中,只有会于中和,才能达到美善的艺术效果。现代书学研究专家章祖安先生曾撰文指出:一提中和,马上令人想到这是中国的国粹,这原没有错,但如果把中和之美仅仅理解为四平八稳、无过不及、优雅和谐,却是极大的误解。只须稍微仔细地考虑一下,中和之美表现在古人的理论与艺术实践中有极为丰富多彩的样式和不啻天渊的不同层次。他把中和之美分为三个层次:无过不及,和谐平稳,谓之平和,属中和美的最低层次;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迈,突出地表现强烈的个性风格者,为偏胜;对立面双方反向强化,又互相渗透,相摩相荡,相犯相

5、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双方愈拉愈远,却又愈加奇妙地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谓大顺,此乃中和美之最高境界。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和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应从一下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书法艺术的外在中和  所谓书法艺术的外在中和,可以从书法的造型上理解,如笔法、结体、章法等,要使其外在性达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势和体均。艺术表现要准确,要恰到好处,更应在变化中求和谐。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里有: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视形章》)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

6、宜。(同上)  对于点画、笔墨、大小,要相互调和,才能形成流动的、自然的中和美,对于字的结构,王羲之又说: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节制章》)  不难看出,王逸少对于字之结体,所遵循的仍是中和的原则,长短、疏密都应协调,不可一方凸显,贵在中和。  当然,中和亦或和谐并不是说在书法中追求平正、呆滞,而是寻求险中求稳。正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

7、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书法创作中要达到变而不乱,统一而不单调,这是儒家中和的美学观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千百年来,无数的书家都在遵循这一原则,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项穆句)。唐太宗在《笔法诀》一文中对结体里出现相同线条书写中要按照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的法则,以求变化。王右军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隶书亦有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规定。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王羲之在处理全文

8、20余个之字时,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变化臻神入妙。在书法创作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但又必须遵循违而不犯的原则,违而不犯是对和而不同的制约。倘若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