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

ID:21165805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0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_第1页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_第2页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_第3页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_第4页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审题【】G424.1【】B【】1001-4128(2011)03-0125-01    2010年秋期涪陵区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中习作的考题是:写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用一件事来表现这个人的可敬之处。考试下来被扣分最严重的是审题失误:题目要求写一件事,而好多学生却写了两件甚至三件事。可见审题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引起习作教学的重视。  1抓标志审题材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对小学生而言,要求会写的文章体裁不多,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谈读后感的,借物喻人的,还有就是想象习作和简单的说明文。  其实,每一种

2、文体都有它特殊的标志。比如记人的文章:“我最‥…的人”“想起他我就‥…”“他是我最‥…的人”等等;叙事文章:“这事件让我‥…”“记一件‥…的事”“想起这件事我就‥…”等等;写景文章:“‥…让我流连忘返”“游‥…”等等。只要让学生审题时抓住这些关件词,就不会犯下体裁审错的失误。  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写人和记事的区别之处,认为写人时也在记事,记事中也有人物出现。我们这样告诉学生吧:事是人做的,人要做事,所以写人时要记事,记事时有人出现。但是区别在于,写人的文章是以突出表现某个(或某几个)人的品质为主,通过他“或他们”做的事来

3、表现,要抓住最能表现他(或他们)品质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来表现,有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他(或他们)的品质等;而写事的文章是以叙述事情的经过为主,通过叙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要把最能说明道理的地方详细叙述。  可用表格说明:    1抓要求审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就以这次2010年秋期涪陵区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中的习作为例,要求用一件事,而学生却写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这显然是没有认

4、真读要求而造成失分。如果题目这样出:用一两件事来表现这个人,学生就可以用一件,也可以用两件事了。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两件事来表现这个人,最好是能从不同的侧面举事例,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起来,并且还要注意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加进这方面的内容。  再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写一件课内发生的趣事,题目自定。对于这个题目,学生一定要分清课内和课外的区别,如果写下课和放学后发生的事,就出现了审题的偏差。  再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发挥你的想象,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习作,你想象的事物要造福于人类。如果学生任由

5、思维驰骋,想出来的东西只图自己享受,不管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样的习作再漂亮也不可能得高分。这也需要平时强化训练才行。  2抓题眼审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

6、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3抓因素审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

7、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后悔》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后悔”,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后悔”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后悔了”,“因为什么事后悔了”、“怎样后悔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欢乐》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注:本文

8、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