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

ID:21201789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0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_第1页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_第2页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_第3页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_第4页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河南省汝州市第四初级中学河南汝州467500)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语文;创新意识  :G633.3:B:1672-1578(2012)05-0066-01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

2、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1.改进教学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

3、得头头是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实战”状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

4、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1.2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这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要设计的科学、严密,还要有趣味,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质

5、疑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制坎给学生,让学生逾越。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创设提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充分发挥出来。  2.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

6、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

7、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3.实践是创新的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是主要途径,正如朱熹所说: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们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书本知识转化为真切的感受,理解也才能更深刻。”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去实践自己新的发现于发明。因为这样才可以使创新成为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迪生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空想用什么样的材料做灯丝更合适,而不去做那上万次的试验,那他一辈子也不会发明电灯。  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一是多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咬文嚼字,自己去领悟,进而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心”

8、的境界。有的要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二就是多写。契诃夫说:“头一个条件是必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