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

ID:21211505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0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_第1页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_第2页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_第3页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_第4页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清廷开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台独”----从施琅和他背后的清廷开始[8471](2006-04-04)  “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

2、与人无争。”  说出这话的是哪家“台独”分子?不是别人,就是清朝方面负以与台湾明郑政权谈判重任的宁海将军喇哈达、平南将军赉塔,这是他们代表清廷向郑氏出示的和议条件。历史的事实总会让那些历史实用主义者难堪。身负“统一”重任的清政权竟然主动搞“台独”,不吝笔墨描绘出“台独”的美好前景来说服台湾郑氏政权接受。这其中的错乱和背谬,历史实用主义者无法解释,只好在电视剧里编故事,想象出一个子虚乌有的通敌阴谋,把两个政权之间使节交付的公函说成是朝内的坏分子与敌相通的密信,把清朝的开国元勋也说成是通敌奸臣。在我看来,这确实是出于现实需要而对历史事

3、件随意曲解、“古为今用”的荒谬。  上下五千年,不同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出现在今日中国的版图上,真是数也数不清。相互之间,也从不缺少战争、和议。其中功过是非,自当别论。可是拿现代主权观念下才出现的“独立”、“分裂国土”之类概念去往古人头上乱套,却是十足的滑稽。台湾郑氏是“分裂”,那本为明朝官员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不算“分裂”?要知道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并没有什么统一中国的想法。再往上推,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李元昊等人又算不算“分裂”?今日中国的版图上曾经出现的政权中,互相征战的不少,互相承认的也不少,政权之间出现如同“仿朝鲜

4、例”这样的藩贡关系的也不少,是不是都要一一去考较一下谁是“分裂”?  我认为,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及其抗清斗争,是明清之际民族战争的延续,其性质并不会因为控制区域的大小而变化。在郑氏据台的之前和之后,都不乏人举旗抗清,郑氏只是其中一个,没有什么不同。郑经本人发布的文告说得很明白:“我先王忘家为国,抗夷于方张之际,……因退屯东宁,生聚教诲者十一余年,庶机勾践之图,无堕先王之志。”,台湾郑氏并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夙志,以台湾为根据地,以进取中原为目标。郑氏政权的中国意识是很明显的。当然,出于客观强弱形势,台湾郑氏不得不与清朝谈判,与之周旋。

5、最后谈判破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郑氏要“台独”,而清廷不让。而是因为郑氏不愿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坚持要求保留福建省厦门附近的海澄,而清廷坚决不同意这一点,遂至和议不成。  可见连横《台湾通史》:“经从其议,索海澄为互市。启圣执不可,议遂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 康亲王杰书、新任总督姚启圣从本月至次年五月,先后4次派员招抚郑经,劝其退回台湾,以澎湖为双方通商之地。郑经寸土不让,坚持以海澄为双方往来公所。和议再度失败。”  为什么清廷对比海澄大百倍的台湾毫不在乎,巴不得台湾成为“

6、箕子之朝鲜,徐福之日本”,却只因一个小小海澄争执不下?这可以联系现代史来看一下:  杨胜群等主编的《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说:“10月21日,杜勒斯和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逼迫蒋介石撤离金、马,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为配合蒋介石同美国的斗争,在杜勒斯到达台湾的前一天,毛泽东下令恢复炮击金门,及时帮助了蒋介石,使其获得拒绝从金、马撤兵的口实。此后,福建前线炮击金门形成规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  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讲到金门岛时说:“我们不是这样看待这两个岛屿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有过公开声明,就是让蒋介石守住这两个岛屿。我们也

7、不切断他们的给养。如果他们给养不够,我们还可以接济他们。”  可见,台湾当局在大陆附近岛屿的存在,是一条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纽带,是保证一个中国的有利因素。势不两立的毛、蒋两人,在共同的反台独主张之下,在金门问题上达成了一次默契。民进党上台之后,即迫不及待从金门等外岛撤军。其中意味,不言而喻。两百年前的清政权,并不在乎郑氏政权控制台湾,却一定要压迫郑氏撤出大陆沿海,意图当然也很清楚。就是为了彻底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清廷对台湾土地的得失,从来没有在意过,甚至在攻灭郑氏政权之后,康熙帝还发表高见说是“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

8、损”。清廷对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的弹丸之地,之所以如此不惜血本,一定要消灭郑氏而后快。决不是因为有什么维护领土完整的志愿。而恰恰就是因为郑氏政权有着浓重的中国意识,随时可能成为反抗清廷统治的潜在威胁的缘故。  在清郑谈判初期,郑氏政权的活动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