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ID:21255434

大小:6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_第1页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_第2页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_第3页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_第4页
资源描述: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李军(湖北省襄阳市襄洲IX妇幼保健院441104)【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途径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己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井

2、卫生问题。[1]【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343-02丙肝病毒的流行和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不是经过肠道感染,而是由于粘膜暴露或者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传播。抗-HCV的窗口期,抗-HCV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查山HCV患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被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占60%至90%。[2]在某些地IX,静脉注射

3、吸毒是导致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结果。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入性程序,以及针灸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与病毒的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也丙型肝炎病毒潜在的血液传输模式。职业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只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小部分。[3]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没有疫苗预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提高健康状况,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传播危险性和病毒载量水平、遗传易感性有关。[4]临床过程和疾

4、病进展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是亚临床过程,慢性感染没冇可靠的预示因素。[5】病毒RNA多聚蛋白相对较小、病毒复制的快速和高突变率奋助于产生病毒遗传异质性,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导致大多数患者的慢性感染。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检测血清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颗粒。自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人量样品,主要用来初步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在临床实践中,假阴性结果可能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患者的肾功能衰竭或冷球蛋白血症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毒抗体阳性者需要扩增法检

5、测丙型肝炎病毒,其中的一些定性和定量检测提供参考范围在10&supl;〜107IU/ml。[6]肝活检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对于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程度提供了奋用的信息,帮助抗病毒治疗,预后评估,理解纤维化进展和评价脂肪变性,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和铁负荷状态丙肝的治疗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是通过清除病毒RNA以防止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持续的病毒清除状态是指经过抗病毒治疗,24周后用敏感的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丙肝病毒RNA结果呈阴性。[7]持续病毒清除的长期益处包括血清转氨酶水平正常、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的

6、改善、与健康冇关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益处和发展为肝癌的危险减少。尽管所奋的患者都应该接受治疗,但是病进展与0前治疗的副作用的关系的权衡仍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此,疾病活动程度较轻的患者应考虑延迟治疗。[8]有些因素,比如病毒基因型和丙肝病毒RNA基线水平,预示标准抗病毒治疗即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用产生的病毒反应良好。80%以上的基因型2或3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达到病毒清除。[9]0前对刚诊断的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仅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和每日U服利巴韦林。干扰

7、素是一组人体产生的天然的细胞因子,冇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生和抗病毒的作用。利巴韦林是腺苷嘌呤化合物,仅当与干扰素联应用时有抗丙肝病毒的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由无活性的水溶性聚乙二醇聚合体与干扰素分子共价结合而成,从而奋效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从而达到每周一次给药。现冇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制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给药剂量根据体重,为1.5μg/kg体重,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给药剂量固定,为180μg。54%—56%的患者,包括42%一46%的基因型1的

8、患者和大约80%的基因型为2或3的患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节林治疗能达到持续的病毒学反应。[10]总结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终末期肝病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公众的教育、初级预防的贯彻、健康保健的途径以及确定高危疾病进展风险的丙肝病毒感染者等等对健康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严峻的挑战。对那些没冇达到足够病毒学反应或不适宜0前治疗的患者,新型特异性抗丙肝病毒靶向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希望。参考文献[1]Klenerman,P.andP.K.Gupta,Hepatit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