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ID:21293044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问题?问题也可以说就是疑难或难题,是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瓦特从“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为起点,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下来?”而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例子证

2、明,创新的源头就是问题,提问是创新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去创新。而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的状况,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这样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越来越弱。从不会提问直至没有问题。这如何培养得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我想我们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提问,养成提问习惯,教给孩子提问的方式和方法,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就成为可能。我的做法是: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个为什么,养成提问习惯。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

3、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本身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新。  首先,我把质疑问难作为预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每课必做。开始,我在课堂上提倡多提问题,难的,易的、大的、小的、重点的、非重点的,甚至幼稚可笑的,提得越多越好。当学生提问时我总是认真倾听,或适时引导,耐心解答,或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逐渐地,要求学生把问题提到关键处,提到重点难点上,质量越高越好。其次,上课时,只要学生有疑,可以毫无顾虑地随时质疑问难,因为我知道对于学生的疑问,如果不让他

4、提出来,就失去了一次思维的灵感,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许其人在教室,心不在焉。只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随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才活跃,课堂才会充满着活力。随着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得到发扬。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教给提问方法。  “任其自然“的提问只是一个简单迅速的过程,是老师初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的一个步骤,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能是与课文学习毫无关联的。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问应该跟阅读材料有着某种不同意义的联系。我一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提

5、问。(一)内容方面  1.从课题着手。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窗口,通过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有利于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愿望。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课文主要讲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如果学生能这样进行思考和提问,就可以从整体上思考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主要句子着手  比如:《伟大的友谊》,由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表示主要内容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根据主要

6、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提出,(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2)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怎样亲密合作?(3)为什么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样三个问题把全文内容都包括进去了,这类问题极易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着手。  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其思想品质的,引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时,可以提出,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其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个整体的感知,也是为了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阅读概

7、括能力。  (二)内涵方面:  是指阅读材料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他们所蕴涵的事物的特性和特征。  1.提问的方式可以用“为什么”。比如《.给颜黎明的信》一文中“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学生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去看桃花?”通过深入阅读,启发交流,得出,从这个句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非常重感情,他非常怀念朋友,虽然那里改为桃花的名所了,但他无论如何都提不起看桃花的兴趣,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志士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迫害革命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同时也能感

8、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那些正直的朋友受到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也是十分危险的,但他还是坚持这样做,表现了鲁迅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的问题,有助于透过阅读材料语言的表面,深入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提出问题。比如: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中,可以提出,“用上比喻句和去掉比喻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金光闪闪”形容词?换一个“闪闪发光”比较一下。通过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