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

ID:2129415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_第1页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_第2页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_第3页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山水画情趣:绘画时画家不仅要寄情于景更要情景融合,方可画出画家心中所感悟的情景。中国自古以来的画家再寄情于山水作画时都会身临其境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创作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的画作。  关键词:自然;和谐统一;中国绘画  :J205:A:1005-5312(2011)32-0190-01    中国传统绘画是感性与情的产物,以充满感情的、融洽的眼光关注自然。画家们很久以来有着一种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在画论中也有大量相关的认识。如“妙将入神,灵则通圣”(朱景玄语)“穷无妙于意表含神变乎天机”,(张彦远

2、语)。通过这些玄妙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探索。这一概念可以作出以下两种解释:其一,从美学范筹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这是其理论实质。其二,从画家自身最直观的感受来看,“天人合一”即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相融与和谐。这种和谐并非是画家完全如实,客观地反映山水形态,而是切身从内心体悟观照自然,从而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其观照自然的态度是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的。  一、中国的画家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以自然以美  山水画家素来有“读

3、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提倡画家对大自然“体察”、“感悟”,这样方能作画。中国画家对自然是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他们把人、艺术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之中,渗透着人的感情。中国画家对自然的体察讲求“神遇”而非停留于“目视”。其实这种体察的过程就是画家与自然水乳交融、物我两忘的交流过程。画家的情感律动与大自然的起伏节律相谐和,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的艺术境界。其实中国绘画的自然观就是对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反观和体现。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对联上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都是把天地人视为一体的明证。

4、可见,不仅中国绘画,就是中国的文化也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中国绘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与山水画统一和谐的  中国绘画是超越自然表象,取其本质的,而西方绘画则过分注重外表特征的描摹。在中国绘画中成为主流的山水画写生法则为:“远山取其势,近山取其质。”这一法则已超越了绘画中合理的透视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画家在表现上更能把握自然山水的内在精神风貌。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要了解体察水山性情,也就是山水的性格、本质,才能与自然共融,契合一体,把握住自然的各种形态特征,外表,气质。可见,“传神”真实都提倡对自然物象本质的把握。中国绘画不是单纯的模拟自

5、然的外在特征,而是注重师法自然的内在本质,追求其本质表现,超越表象。  三、中国绘画不是再现客观为目的,而是追求一种高度人格化的意象  显现就观照自然的形式体现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为意象的人格化,中国绘画从产生之时起,就不是以再现客观为目的,而是追求一种高度人格化的意象显现。中国绘画以线为主,在造型中线的特点表现为:布局时不受时空所限,其随心所欲安排所绘物体的“经营位置”。更灵动地表现出画家的心中形象,抒发画家心中情怀。中国绘画对线的强调,墨色,自然的施设,以及散点透视的运用,都不可能使中国绘画成为再现自然表象的绝好手段,而必定是讲法理,以

6、法取意,揭示人格精神,展现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人格精神的物化是相依于画家的画面形象,而中国画家的画面形象是一种意象化的形象。  四、中国传统绘画是一个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再现自然的过程  融入自然往住涉及一个表现对象的问题。对于山水画家而言,首先要学会观察——“眼观心悟”。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到自然中去,寻找并确立自己的生活基地。融入自己的学养和感悟,表达出的便是一幅幅各具风貌的作品,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感觉。  我想这里便存在着一个如何再现自然山水的问题。从观察、感悟到再现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性因素。画家的学养,静观的心态和转瞬间即逝的灵性是

7、缺一不可的。  静观中包含了中国人自古而来的一种智慧。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悟趣出困境,但绘画语言仍是山水画的重要问题。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更作证了他的自然天为——天地之美——圣人之美的思想。另外,中国的禅宗重自然,禅宗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体现于“青青翠竹,总是法师、郁郁黄花,无非般者”。  总之,中国山水画依托于中国深厚的美学底蕴,浸透着充满玄机和灵慧的禅宗思想,呈现出一种固有的独特风貌。依从了它的创作规律,并与各山相伴,便可有如下的艺术境界:徘徊于山涧水旁、云气之中,读山品水、心池目记,中待画家铺卷挥笔、遂随境而分水,随韵而栽树、随

8、情而携雨寻风,随魂而铺云架山,笔下也才多有诗心、禅心、飘逸空朦的山水意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