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

ID:21338754

大小:68.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_第1页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_第2页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分析鸡东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鸡丙1582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用药治疗,并结合丙医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痊愈54例、有效14例、无效0例。结论: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丙医,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洱炎;中医;诊断;治疗;中耳炎是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和耳闭塞,胀痛

2、不舒。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常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咽鼓管阻塞引起中耳负压至中耳黏膜静脉扩张、瘀血,使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加,鼓室出现渗出液等一系列病理改变[1]。我科于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68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男42例(62耳),女26例(38耳);年龄14〜58岁,平均35.5岁;病程1周〜2个月;所有患者均排除鼻腔、鼻咽部肿瘤。1.2诊断标准㈠丙医诊断标准[2](1)病史中只有耳闷塞感、听力下降或耳•鸣。(2)鼓膜完整无穿

3、孔、呈淡红色或淡黄色或有鼓室积液征。(3)纯音测听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4)声导抗鼓室图为“B”形曲线图或“C”形曲线图。㈡中医诊断标准⑴风热上壅:证候:耳内胀闷闹塞感,或有耳内疼痛,耳•鸣,听力减退。检查见鼓膜充血,或有鼓室积液征。伴见头昏痛,鼻塞,涕粘黄,咽干咽痛,或奋咳嗽,声嘶,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略数。辨析:①辨证:以耳内胀闭疼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内陷及有积液征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邪袭表,郁而化热或风热犯肺,循经上壅,清窍不利,故见耳内胀闷闭塞,耳鸣耳聋;邪滞耳窍,清气不能上充于耳,故见鼓膜内陷;肺失宣肃,营卫运行失调,营液外滲,蓄积于耳,则为鼓室积液;全

4、身及舌脉所见,均为风热在表之证。⑵痰瘀交阻:证候:耳内胀闷闭塞,经年下愈,听力减退,逐渐加重,或伴耳鸣。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咽鼓管不通或欠通畅,全身可伴肺、脾、肾虚之证。辨析:①辨证:耳内胀闭不适,反复发作,听力减退,鼓膜内陷、混浊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本病急性期失治或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日久痰浊凝滞,气血瘀阻,故耳内胀闷闭塞,耳聋耳鸣,鼓膜内陷混浊,咽鼓管亦瘀塞不通;窍络瘀阻不利,更因肺脾肾虚,清阳清气难以上达温养耳窍,故症状逐渐加重。1.3治疗方法(1)中药方剂组成:柴胡12g,石菖蒲12g,路路通18g,茯苓20g,黄芩15g,金银花15g,桑白皮15g,川芎12

5、g,地龙10g,车前子12g,泽泻15g,甘草6g。加减:兼有气虚者可酌加黄芪12g,党参15g;兼有气滞者可加香附12g,枳壳12g;鼻塞涕多者加苍耳子、白芷各10g;对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者加银花、连翘、薄荷、芦根各10g。1剂/d,水煎200ml,2次/d,口服100ml/次,7剂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2个疗程;⑵西医治抒:全身应用抗生素,U服激素强的松,同吋鼻腔应用减充血药物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药物治疗7d〜10d。鼓室冇积液者行鼓膜穿刺术,抽净鼓室腔内液体并注入强的松龙,液体粘稠者注入α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1.4疗效标准的判定痊愈:患耳耳聋、

6、耳闷、耳闭、耳鸣消失,鼓膜形态色泽恢复正常,纯咅测听听阈恢复到正常水平,卢导抗测试鼓室图恢复成A型;有效:患耳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鼓膜形态正常或内陷、色泽正常或混浊,纯音测听语频听力提高10dB〜15dB,但未达到正常,声导抗鼓室图呈B型或C型;无效:患耳症状无改善或不明显,听力无提高,鼓膜检查及听力检查无变化。2结果痊愈54例、有效1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3讨论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是引起患者听力下降的常见病之一[3】。中医病因本病急性者多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循经上犯,邪闭耳窍;或外感风邪,传于少阳,循经入耳,闭阻清窍

7、。慢性者多由正气不足,鼻、鼻咽部病变,肺系余邪未清,或急性者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气血痰瘀阻耳窍而成。中医治疗重点在于宣、清、补肺、滲湿通窍,旨在清除鼻、鼻咽及咽鼓管的炎症性充血肿胀,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机制。黄芪、党参补气实本扶正。石菖蒲、泽泻、茯苓渗湿通窍,旨在使咽鼓管通畅引流。黄芩、金银花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路路通、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活络,利水通经功效。地龙治高热烦躁、肺热喘咳痰黄稠。车前子、桑白皮清热解毒,行水消肿。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散邪通窍,又奋行气利湿之功效。西医鼓膜穿刺抽取鼓室积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