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

ID:21364587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1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_第1页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_第2页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_第3页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_第4页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的意义——意义体系的纯粹与非纯粹运摘要:文学作品具有的意义体系是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必须深刻关注的,这种意义体系的生成不仅建立在既成语言基础上,也建立在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对于日常语言的理解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加载到文学语言之上并进行有效解释,在此过程中,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转化,意义的共享性,两种语言之间的纯粹化与费纯粹化运动共同作用才最终使得文学作品具有的意义体系的形成。关键词:语言意义共享纯粹化非纯粹化运动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系与语言共享性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系像一个自给自足的符号体系,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它基于我们的阅读而显现出来,而这种自足性是动态的,是与主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

2、等视域下才能够获得的自足性。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系如同由读者经验结构所产生的基于文本符号的一个系统。但针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系本身,我们把意义体系看做两部分,这两部分必定包含了读者作用和文本作用,即:读者既定的主体意识和文本符号结构的运动。这两部分是形成文学作品意义体系的充分必要条件。文本符号的意义即在与用于呈现意义的语言的非纯粹化运动。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系有三个性质来决定其独特性:1,审美性文学作品是以表现的方式为主的符号体系,因此,意象的作用在于整个旨意系统当中都是极其重要的。与非文学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意象的多义性正是其审美特征的主要表现,是构成意义体系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种

3、审美特性的存在旨在建构文学作品的整个审美体系。2,自足性从整体性来讲,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独立自主的封闭体系,有着作品的“自我”——文学作品所规定的内部空间。这种自我本身是无局限性的,是包含着一切可能的逻辑空间;但因为这种自我需要并必定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因此,这种自我又是局限于语言的。我们能够用各种方式解释一部文学作品,但却无法做到脱离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独立解释一部作品。如伊格尔顿在谈论到结构主义所预定的超级读者(super-reader)的存在一样,不可能存在免受一切社会决定因素限制的超越性主体,“就是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也不可能像上帝那样阅读。”(《20世纪西

4、方文论》p119)而语言,却仅仅只是社会决定因素的一小部分而已。3,规定性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存在的规定性当然是文本本身的规定与限制。事实上,符号的意义远比我们能够想象或者开发的要多,也许有一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火把”这个词也会成为一种新型太阳能路灯的品牌。文学作品的规定性在于,在一部作品中,假如出现了“火把”一词,我们是无法单独确定其意义的,它还可能是某个暗号,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对其的阐释,使其意义符合语境,而不是我们自身凭空想象某种含义。文学作品意义的整个体系都是基于此的,只有符号是唯一的限制。二语言共享性这种意义系统的成因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运用和分享,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所

5、谓的语言具有其“家族相似性”的说法是基于广义语言的,但我们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任意一种语言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共享性,家族相似性是语言差异产生的作用。因此,家族相似性的产生也必须建立在语言的即成基础之上,这是某种意义上表明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于人们自身的共同认可(共识性),并且这些共识有一定的局限。特雷伊格尔顿在评价结构主义的“被建构性”时说道:“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事件:它是一些共享的表意系统(systemsofsignification)”(《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雷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p94)对于文学语言来说,俄国形式主义利用陌生化这种形式方法论

6、实际上证实了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表达是一种能动的共享活动,这种陌生化方式把语言存在的多义性,模糊性给扩大了,把语言存在的共识性减小了,即降低了读者内在认同的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共识性,拉长人们的审美时间,延长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的审美过程。然而,我们仍旧能够在这种陌生化语言当中解读文本意义,转化为常用语言去理解,这也就是文学语言在意义层面上的共识作用,而由这种共识,我们能够带着一些先入之见(preconception)去解读文学,先入之见并非是针对于文本意义的先入之见,而是集体视域之于语言层面上的一种。意义的体系基础于语言意义的分享。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其意义体系包含的两方面构成其基础的特性:1

7、,语言共享2,经验意识共享。“日常语句,都具有不完备性,但已在语言运用中固化下来,我们已习焉不察,称为‘固化不完备表述’(fossilizedinpleteexpression),常用在默认的语境;但像“玉米”之类的不完备表述则称为‘新创不完备表述’(novelinpleteexpression)。”(《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河南大学徐盛恒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5月第38卷第3期P166)语言共享和经验意识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