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

ID:21373572

大小:5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_第1页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_第2页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索杜文山(大名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名056900)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但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听课都能听懂,但自己做题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处理好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它对于深入理

2、解基木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中汲取广傅的实际知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学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样的情况一一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己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这种可能,教师应积极为学牛.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牛.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步骤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面对适度的困难。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

3、的困难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的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牛.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是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牛.要有不同的标准,鼓励的程度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意。向学习的结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问题“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解决问题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应当根据结果作出调整.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失败了,而又不能获得有助纠正失败

4、的策略,他们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延误。此吋应考虑重新确定适宜的梯度,还要抓准时机,使学生及吋发觉其错误,并修正你策略就是说当学生碰到学上的失败时,要通过提供失败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反过来,如果学生易于成功,也应考虑进一步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的新方法,在向成功努力中,克服骄傲情绪。在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后,必然要讨论的是学习过程的最佳模式问题。我认为在采取讲授的同吋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在4题课上也特别有效。教法一定要适应教学实际而注意改变,物

5、理:>」题教学不能把结论答案都直截了当的讲给学生听,把各种类型的例题面面俱到的示范给学生看。抱着学生走路会增加他们的依赖性,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害!在习题课上,教师可以指出一题多解,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精选一些“一题多解”的4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6、,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以上解法中,方法一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方法二和方法三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想一一先假设后论证.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物理W题

7、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U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①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②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采用“

8、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冇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