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

ID:21379163

大小:6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_第1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_第2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_第3页
资源描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李婧婧(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集团龙新社IX卫生服务中心163000}【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279-0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CCP),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心脏疾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室病变引起者。肺心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国内多次普查或抽查,平均患病率为0.4%〜0.47%左右。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寒冷地区、高原地区、潮湿地区和农村患病率高。肺心病在冬

2、季及早春季节易急性发作,其常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木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38.5%〜46%。1辅助检查1.1X线检查除有肺透亮度增强、肺纹理增粗紊乱以及膈肌下移等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中度凸出或其高度≥3mm;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大征是诊断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据。个別患者心力袞竭控制后可见心影有所缩小。1.2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房、室增大的改变,如肺型P波、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时针

3、转位、RV1+SVl≥1.05mV,也可见右束支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参考条件。2治疗2.1呼吸袞竭的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以通畅气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原则。2.2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常能使心袞得到缓解,较重者需用利尿剂、强心剂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治疗。2.2.1利尿剂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期、间歇交替使用的方法,避免快速、大量、长期利尿,以免发生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镁血症和碱中毒。过快过多利尿可致脱水,痰稠不易咳出,加重气道堵塞,严重者会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一般用氢氯

4、噻嗪25〜50mg口服,1〜3次/天,联用保钾利尿剂螺内酯20〜40mg口服,3次/天。效果较差或水肿严重急需行利尿治疗的患者,可短期应用呋塞米20〜40mg/d,UI服或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少尿或无尿患者可酌情增大剂量,尿量较多或血钾降低吋应补钾。2.2.2强心剂肺心病患者常存在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易导致中毒,因此与治疗艽他心脏病的心衰有不同之处。(1)应用原则:①小剂量,约为常规用量的1/2〜2/3;②选择作用快、排泄快的药物,如毛花苻C0.2〜0.4mg或毒毛花苷K0.125〜0.25mg,缓慢静脉推注,亦可地高辛0.125mg□服,1〜

5、2次/天。(2)使用指征:①经治疗呼吸衰竭虽己好转,但心力衰竭依然存在;②利尿剂疗效不佳,心衰不能纠正;③伴有左心衰竭;④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快速房颤。(3)注意事项:①预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维持血钾浓度的正常;②纠正缺氧及控制感染,防止洋地黄中毒;③不宜以心率减慢作为洋地黄疗效判断指标,因为缺氧、感染均可使心率加快。2.3肺性脑病的治疗肺性脑病最关键冇效的治疗方法是纠正缺氧,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奋脑水肿吋应及吋降低颅内压。可酌情使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125〜250ml,15〜2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2〜4次/天。用药吋注意心脏负荷加重、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糖皮

6、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可联合使用地塞米松10〜20mg/d,疗程不宜过长,防止不良反应。对于严重躁动不安,其至抽搐的患者,按上述方法积极治疗后多能缓解。无效而必须使用镇静剂吋,应该慎重,以免呼吸抑制。10%水合氯醛10〜15ml保留灌肠相对较安全。机械通气时,镇静药可不受限制。昏迷患者呼吸受抑制但气道通畅时可适当选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3讨论对原发病积极有效的防治,是肺心病预防的关键。提倡戒烟,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预防感染等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一旦急性发作,抓紧早期治疗是预防病情急剧恶化的重点。肺心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晚期表现,病情严

7、重,多反复发作,肺、心功能呈进行性损害。病死率在10%〜15%左右,这与肺心病发病年龄偏人、多脏器损害常见、总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源改变等因素有关。主要死因依次为肺性脑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参考文献[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44.[2】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4-1115.[3]稂与锐,尹海涛.低分子肝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