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ID:21426454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_第1页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_第2页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_第3页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_第4页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论文幼儿;混龄教育;同伴;独生子女  【论文在我国,混龄教育通常被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幼儿异龄交往的必要性、异龄互动的益处以及弥补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缺失等三个角度阐述实施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混龄教育探究的关注,我国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逐年增多。然而,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常只是将混龄教育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阐释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实践讨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2、  一、幼儿异龄交往的必要性    (一)动物学探究的启示  动物学探究者以为,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联系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成长均有益处。在自然界中,没有哪种生物是分年龄段独自生存和发展的。在和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和互动中,年长和年幼的个体都获得了发展。从年幼个体的角度看,年长同类为它们的行动作出了榜样,向它们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长同类是年幼个体成长的动力。  动物行为学家康诺以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有一种先决性的布置,必须借着和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1〕美国动物学家、心理学

3、家哈罗通过“恒河猴剥夺实验”(H.F.Harlow,1958)证实了亲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哈罗发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个体行为的正常发育有关键性功能,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假如被剥夺了和同辈相互功能的机会,个体即使营养充足且亲子交往良好,仍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些个体在成年后会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行为,如过度的攻击性和惧怕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个体成为母亲后也有异常的表现,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  康诺、哈罗等动物学家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对于

4、我们理解人类的(包括幼儿的)行为有所启发。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和其他动物种群一样,其生长离不开整个种群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进社会,需要和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和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从尊重人类和儿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讲,“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惭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2〕。  (二)人类学探究的启示  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生活

5、在社会中的人和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以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和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须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孩子们经常和至少相差1岁的同伴做游戏;在学校的操场上,混龄游戏也很常见。〔3〕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以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

6、个人可以碰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和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夸大年龄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探究者在考察卡拉哈里沙漠昆山族的古老文明时发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混龄游戏非常普遍。人类学家还发现,在世界大多数文化里,孩子们通常都是在混龄群体中玩耍、交往的。例如,在非洲肯尼亚的尼桑古,孩子们的早期

7、伙伴都是由兄弟姐妹以及邻近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在坦桑尼亚的奥可看村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伙伴是由刚断奶直到6岁的儿童组成的。〔4〕    二、幼儿异龄互动的益处    (一)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和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1977)。他的探究证实,在和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均和同龄伙伴交往情景不同。〔5〕我国探究者以为,异龄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年长儿童相对于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非对称型关系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这

8、一交往类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