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

ID:21456144

大小:3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2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_第1页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_第2页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_第3页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_第4页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2是终点还是起点:中国经济周期的逻辑研判   近期,市场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本轮增长放缓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它是一个短周期的现象,还是增长长期趋势下降的开始?宏观经济政策在近期微调的基础上,将如何在保增长和防止通胀反弹之间取得平衡?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试图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征,以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下载论文网    改革驱动中国经济的长周期  对中国经济长周期的理解,有三个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2、什么?这些因素的近期变化是否导致潜在增长率在放缓以及放缓的程度有多大?判断中国经济未来增长趋势需要关注那些新的因素?  生产效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结构上看,根据增长会计法,从供给面可以把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解构为三个基本部分: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通过比较这三个部分的贡献我们可以窥测增长的驱动力。通过分解并对比世界各国从1992年到2007年的增长,结果显示,TFP增长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一半左右,占比显著超过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3、和亚洲新兴国家。亚洲四小龙在同期TFP只贡献了约1/3,其他7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只贡献了约1/5。这说明过去20年,TFP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很大。  从技术上讲,这样估算的TFP增长是个残差,也就是GDP增长中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变化不能解释的所有部分,而GDP的年增长率受需求变化的影响大。也就是说,TFP的年增长率部分反映短期总需求变动,而不完全是生产效率的变化。为了消除需求波动的影响,经济分析中往往采取滤波方法取得TFP增长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力和资本变化估算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

4、率的三次显著提升均与改革有关。利用HP滤波对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潜在增长率有三个快速增长期,而且都与TFP的提高相吻合,这背后主要体现的是体制改革的红利: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开始,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21世纪初,加入WTO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需要强调是,加入WTO从两个方面提高了TFP。第一,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的相应增加,

5、中国企业全面参与了全球竞争,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出口的扩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人口中处于生产年龄阶段的人数逐渐超过净消费人口,加上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经济面临内部需求相对于潜在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和大量人口失业的双重挑战,加入WTO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为中国经济供给潜能的释放提供了机遇。  潜在增长率放缓  潜在增长率由“十一五”期间的10%以上回落到目前的9%左右,尤其是2008年以来潜在增长率下降比较明显,主要由三

6、大诱因造成:  一是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已经逐渐释放。一方面,中国的开放度在入世后明显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末不到40%攀升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60%以上的水平,显著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继续上升空间已经有限。而此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需疲弱,贸易开放度已回落到50%左右,是中国回归大陆型经济的必然现象,代表需求方面更平衡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效率的提高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生产效率的上升更多地要依赖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  二是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目前在农村

7、从事农业生产的半闲置和完全闲置的15~35岁劳动力显著减少。据估算,目前这部分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亿人下降到目前的亿人,说明农村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所剩不多。过去20年劳动力在部门间、城乡间转移是全TFP增长的重要载体,因此TFP增速必然受到限制。  三是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近几年地价、房价过快上涨,推高了地租价格,挤压了消费,对房地产的过大的投资性需求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因素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随着房价的上升而逐渐累积。 

8、 体制改革可以防止增长率大幅下降  投资不会大幅急降,对增长形成支撑。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资本,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减,但未来十年投资增速不会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  一是人均资本存量尚低,追赶效应还在。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的差距,例如2008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仅为日本的17%、美国的18%左右,也比我国台湾地区、韩国的人均水平都要低,说明和经济追赶效应相关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强。  二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