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

ID:2146823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4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_第1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_第2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_第3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_第4页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_第5页
资源描述: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内容。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一、谈话导入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师简介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2.(3)出示题。季老的许多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4)作者,怀念

2、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二、初读1.自学。(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

3、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三、失母之痛——读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请你再仔细读读,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

4、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资料补充: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字:黑板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

5、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四、读日记,解思母之情(一)异国思乡——品“糊”字日记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作者的心活动起,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体会一个“糊”字。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凄凉

6、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二)触景伤怀——写“哭”字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学生

7、读,深化思母之情。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入梦,而作者在后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五、梦中寻母——感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比较“面庞”与“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