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ID:21505304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_第1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_第2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_第3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_第4页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迎接世界经济社会越来越大的挑战,使学生适应迅速变化的高科技世界和全球市场,一场面向21世纪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则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顺应和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潮流,提高本民族的素质及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论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

2、,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也势必在高中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的浪潮。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引导更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下,学校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评价,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现状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把课堂教学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他的弟子戚勒(T.Ziller)等人又把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个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即“五段教学法”。在

3、这一理论指导下,后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很多人都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活动。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量技术大量应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关注的是测验结果如何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或某项特质,评价儿童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人员的工作,即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收集并分析测量数据。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教育的绝对客观化、数字化。由于对量表本身的内容缺乏研究,这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有人认为“评价结果有效性几乎等于零”。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进一步发展了评价理论,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教育的标准化。前苏联教育

4、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并提出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解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这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指标。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等人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其核心是目标教学,以形成性评价思想为手段,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精确、细致的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断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评价调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思想。主张课堂教学的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情境;(2

5、)探索问题;(3)形成见识;(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解,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予以支持。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三个内部条件:注意的倾向、学习动机、发展准备。并提出了八个外部条件:①引起并控制学生的注意;②使学生了解将要获得的学习结果;③激活学生已有的、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的能力;④呈现学习刺激物;⑤对学生过程进行指导;⑥提供必要的反馈并评定学生成绩:⑦为学习的迁移作准备;⑧采取保持学习效果的措施。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三个内部条件,教师应该创造出以上的八个外部条件。  

6、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进入了它的快速发展时期。改革的重要趋向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旨在培养更多的“有效教师”,而在“有效教师”的评价中就包括课堂观察评价,美国的米斯(Meeth)和苏联的巴班斯基在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  二、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现状  1.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在前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以依据教学理论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凯洛夫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师上课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任务统一;(3)正确选择教材;(4)

7、选择适当的方法;(5)学习时集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6)课的组织的明确性。可以看出,凯洛夫对一堂好课的研究,注重完善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为分析和评课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对“一堂好课”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提到了一堂好课的特征:(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