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诗情上碧霄

要引诗情上碧霄

ID:2154120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要引诗情上碧霄_第1页
要引诗情上碧霄_第2页
要引诗情上碧霄_第3页
要引诗情上碧霄_第4页
要引诗情上碧霄_第5页
资源描述:

《要引诗情上碧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要引诗情上碧霄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是语文教材里最特殊的部分。我认为诗歌教学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为此,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改变以往刻板教学,为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活水,要引诗情上碧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明确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  1 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册一

2、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也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  2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里分值约占12-14分。  (二)加强古

3、典诗词学习方法的指导。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应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1 学会读背。教古典诗词应回到读读、背背、想想的传统上来。古人对“读”,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

4、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  2 学会知人论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是细致的铺垫工作,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  3 学会品诗歌。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无从下手,或不知所

5、云,答非所问。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于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只语片言。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居于诗歌鉴赏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鉴赏古诗词,重要的是解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  4 学会自主阅读。对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

6、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选择恰当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操作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 从文本本身入手,用思想引导思想,用热情点燃热情。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

7、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2 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典故、成语、民俗或者神话传说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离骚》时,可以讲讲民间“赛龙舟”和“端午

8、吃棕”的来历;教学《锦瑟》时,可以讲讲“望帝杜鹃”“庄周梦蝶”的典故等。  3 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到苏轼时,教师可以介绍“乌台诗案”;讲到陆游时,教师可以介绍陆游和唐琬;讲到陶渊明,教师可以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四)实现创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