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ID:21607952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_第3页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_第4页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穴位埋药线法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为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心悸的给药方法提供思路。方法将45例心悸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电图,对照组22例采用一般的针刺治疗,治疗组23例穴位注药线法治疗,两组均采用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随访,1年内对照组的复发率高(14.1%),治疗组复发率低(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

2、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疗效确切,疗效巩固,值得推广。【关键词】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两方面,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本病呈发作性,常因为情绪激动、劳累、饮酒、饱食、惊恐等诱发,可伴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心脏神经官能症、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甲亢等疾病,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

3、人类健康的大敌,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的心律失常还会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西药的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还会造成医源性和药源性损害,笔者运用穴位埋药线法对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悸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全部来自在本院门诊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其中男27例,女18例;根据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穴位注药线法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一般的针刺治疗。1.2研究方法治疗前、后两组

4、分别做心电图检查,以便比较疗效和差异。对照组22例,采取一般的针刺法辨证分型论治,每日1次,连续针刺治疗15天,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23例,采用穴位埋药线法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5天,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组均采用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相同的腧穴进行治疗。1.3取穴主穴:(1)内关、巨阙;(2)心俞、膻中;(3)神门、郄门。随证配穴:心虚胆怯加大陵、足三里;心阳不振加关元;阴虚火扰加太溪、肾俞;水气凌心加中脘、阴陵泉;心血瘀阻加膈俞、血海;痰火扰心加丰隆、曲池。三组主穴一次埋线用一组,

5、可以交替使用。1.4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或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及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改善),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1.5统计学处理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在国际通用的SPSS10.0统计软件上分析,进行卡方检验。2结果与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治疗前心电图检查和治疗后即刻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改善情况为治疗组87.69%,对照组81.68%,差异无显著性;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

6、症状如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的改善情况,统计结果为治疗组91.3%,对照组81.8%,无明显差异;在完成1个疗程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治疗组为5.2%,对照组为14.1%,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表明: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远期疗效稳定。3讨论心悸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属中医学

7、中的“心悸”、“胸痹”、“厥证”、“脱证”范畴[2]。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喘憋、头晕、乏力,脉律过快、过慢或不齐。中医学认为心悸的发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经络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的。发病的内因是体质素虚、七情所伤、饮食劳倦、药食不当,外因是感受外邪,病证性质有虚有实,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神不宁,发为心悸,本病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夹或转化。《素问·调经纶》曰“

8、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多种疗法(针刺、放血、埋针、穴位)为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手段,它是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3],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动物实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