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

ID:21631283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_第1页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_第2页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_第3页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_第4页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人水和谐相处研究摘要阐述了人水和谐的内涵,提出人水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选择,从水资源角度总结了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途径,包括流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合理协调用水模式等,旨在促进人水和谐,解决缺水问题。  关键词人水和谐;内涵;必然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1-0301-02  1人水和谐的内涵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中水是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

2、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使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

3、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各方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2人水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对待洪

4、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蓄洪。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

5、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兴建众多的蓄引堤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

6、望。   3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途径  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成效。  通过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解决水问题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

7、护和恢复。其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  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入河流的速度加快,同时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1]。另外

8、,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