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ID:21664699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1页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2页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3页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4页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方言土语俗谚熟语歇后语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阎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

2、。与同时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三教九流”,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亦堪称是绘声绘影,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歧路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歧路灯》文本的细致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归结与阐释。  一、《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浸染着地域文化特色  杜贵晨先生说:“《歧路灯》在运用河南方言俚语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在这方面是自觉追求的。”李绿园根据自己创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道

3、德说教的范围及影响。突破了当时一些正统文人的偏见,不避俚俗,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河南方言进行写作,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又往往以诙谐风趣出之,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先生所言为切中肯綮之论。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绿园对浸染着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十分熟稔。正如著名河南籍作家姚雪垠所说:“它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亲切,有味。……当我读《歧路灯》时,我常感到这部小说的语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可以说《歧路灯》对中原地区的方言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

4、。  首先,《歧路灯》中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词汇,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语言之中。例如:书中多次所用到的“膺”字,其意思是充当某一类角色,或做某种身份的人。“他在我手里膺了好几年秀才,后来拔贡出去了。”(第4回)“那时你到衙门膺太老爷,……人人称封乎翁乎,岂不美哉?”(第86回)这种用法在当今的河南话中仍然很普遍。如说:“都是膺爷爷的人了,咱咋能不见老哩!”又如:“膺记”,同“萦记”,是指牵挂、挂记。“膺”同“萦”,牵缠、牵挂的意思。“夏逢若心下又膺记小豆腐送的银子”,(第59回)“但王象荩一向在菜园,心里萦记家

5、事,……眼中有了攀睛之症。”(第62回)现在的河南方言里还经常有类似说法,例如。“家里一切都好,不要萦记。”“你在外面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萦记家里。”再如,小说第54回,王氏道:“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罢,一朝天子一朝臣,还说那前话做什么。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你大爷已死。你遭遭说话,都带刺儿,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各人”、“前话”、“遭遭儿”、“带刺儿”都是中州的方言。“儿大不由爷”是北方的俗语。还有小说第40回。滑氏说:“你哥就把你那前窝儿,上下看了两眼,真正看了我一脸火。”惠养民答道:“咱哥是个老成

6、人,不会曲流拐弯哩。”这里所用的“前窝儿”、“曲流拐弯”,十分形象生动。  其他如说人没发展前途是“老苗”(第87回)、说聊天为“闲打牙”(第93回)、说人合不来是“各不着”(第108回)等等,也都是道地的中原地区的方言土语。这类词语还有如“扯捞”、“擘画”、“腌腆”、“兑搭”、“攒忙”、“帮光”、“喝晚汤”、“刚帮硬证”、“应”、“费气”、“护短”、“干大”、“翻精掏气”、“蛮缠”、“不中用”、“没成色”、“各不着”、“搅家不贤”、“下作”、“乱董”、“胡董”等.这些方言词语至今仍然被中原地区的民众较为频繁地使

7、用着。《歧路灯》使用此类方言,增加了作品语言的乡土气息,这些方言不仅仅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成为研究中原方言的珍贵资料。  其次,《歧路灯》中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与今天的河南方言相比,已有所不同,发生变异。从中能够看到中原地域的语言所历经时代的变迁情况。有些词语在现代的河南方言中已经很难见到或者仅仅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较少使用到的,例如:“汉仗”、“妙相”、“开拨”、“和处”、“朝南顶”等;在极小地域范围内使用的。例如:“信惯”、“楚结”、“撤白话”、“面软”等。  有些虽然在今天的河南话里仍然出现。但意义

8、和用法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歧路灯》中的“认真”。作动词用。有认为、觉得之意。“这侯先生我认真他没有娄先生深远。”(第8回)“侯冠玉见孝移点头,反认真东翁服了讲究。”(第l1回)在今天的河南话里,“认真”是指严肃对待、不马虎的意思。如,“王小明学习很认真。”又如《歧路灯》中的“运用”,指找门路,想办法,有运作的意思。“你休要高声,我今晚给你运用。”(第22回)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