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

ID:21723207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_第1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_第2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_第3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_第4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在江西省新建县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流行过,受害作物主要是双季晚稻。70年代末期后发病渐渐减轻,到70年代难以找到病株标本。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本病又开始回升,于2005年在我县的杂交晚稻上突然暴发成灾,受害作物主要是杂交晚稻。  一、寄主植物  黑条矮缩病的寄主有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罔草、稗草、马塘等。上述寄主中,稻、麦、看麦娘、罔草、稗草和马塘等是病毒和灰飞虱的共同合适寄主,在田间,其上的病毒均可通过灰飞虱

2、相互辗转传播,互为毒源寄主和被感染寄主。  水稻最易感黑条矮缩病的生育期是在分蘖期以前的苗期,以1~4叶期为易感病期;而据用已知带毒灰飞虱接种试验,每头灰飞虱带毒虫在2叶1心期可传播6株稻苗,在3~4个分蘖苗上只能传播2.1株稻苗。水稻发病潜育期杂交稻为17~45天,一般为21~28天;常规稻为14~42天,一般14~25天。  二、介体昆虫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灰飞虱在我省一年可发生6代,以第6代若虫在看麦娘和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第?1代虫;5月中旬随着

3、寄主杂草的衰老,第1代成虫迁到早稻、单季晚稻和夏季杂草寄主(稗草和马塘等)繁殖第2、3代虫,其虫量达全年最高峰;灰飞虱在晚稻上继续繁殖第4、5和6代;10月中下旬后灰飞虱第6代若虫又迁入冬季寄主杂草上越冬。灰飞虱成虫有雌雄和长短翅型之分、若虫有5个龄期。灰飞虱在病毒寄主上以吸汁获毒,获毒效率以2~3龄期力最高,获毒时间最短为1个小时,多数为24小时以上;灰飞虱一经获毒能终生间歇传毒,非经卵传染,传毒时间最短为2小时,多数在48小时以上;灰飞虱从无毒虫获毒到能传毒必须经过一段循回期,一般为14~27天,循回期长短与灰飞虱生存温度高低有

4、关。  三、病害侵染循环  近10年来我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均在杂交水稻种植区,其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病害的侵染循环为:晚稻收割后,在其上繁殖的灰飞虱第6代若虫及部分第5代成虫迁入其周围的看麦娘和罔草等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杂草寄主;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随着寄主杂草的老熟,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向早稻和单季晚稻秧田,同时将杂草寄主上的病毒传给水稻,成为水稻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灰飞虱在早稻和单季晚稻上繁殖第2、3代,其虫量在7月中下旬达全年高峰,随着早稻的成熟和收割,以及杂草寄主的衰老,第2、3代虫迁向连作晚

5、稻和单季晚稻,同时将早稻和寄主杂草上的病毒传给晚稻,在单季晚稻田繁殖的第入3代虫在对处于分蘖期的单晚起再次侵染作用;10月中下旬后,随着晚稻的成熟和收割,在晚稻上繁殖的第6代若虫又迁入冬季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又传给麦子和冬季杂草寄主,以此完成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年侵染循环。  四、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防技术措施  1.应急预防措施  在病害流行区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株发病率从10%以上控制到3%以下的应急防病方法。  1.1适期“治虱防矮”法  主要应用于在该病流行区,从根本上减轻和控制病毒病的发生。通过将灰飞虱带毒虫及时杀灭

6、在毒源寄主上或刚迁入稻苗传毒之际,来达到预防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在该病严重流行区,首先在灰飞虱从越冬寄主向稻田迁移和从早稻向晚稻迁移前,对发生黑条矮缩病看麦娘、罔草等冬闲田,以及早稻大田用药防治1~2次,减少外迁虫量在5月中下旬对和单晚秧田进行喷药保护1~2次。其次是在水稻易感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时期水稻1~5叶期,连续施药消灭2~4次,每次间隔3~5天,消灭迁入秧田的灰飞虱,使秧苗减少感染黑条矮缩病的机率。也可对发病早稻周围的早插晚稻,在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时施药保护。在一般流行区则主要是抓好水稻秧田1~5叶期的灰飞虱的防治工作。治虱防矮

7、的药剂应选用吡虫啉单剂(如蚜虱净等)防治灰飞虱,每亩吡虫啉用量掌握在有效成份1.5~2克,如用10%的可湿性粉剂每亩用15~20克,加水50公斤喷雾。此外,在选远离毒源地育秧,适当增加秧田播种和大田插秧密度  1.2及时掰蘖补栽法,  在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对丛病率超过7%的田块,且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天以内,通过及时拔除大田病株(丛),掰健株(丛)蘖的一半移栽在拔除病株留下的空穴里,然后适当加施速效肥,促进稻苗生长。通过杂交稻分蘖势较强的特点,减少产量损失。  2.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持续控制技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持续控制是在病害

8、流行区通过应急预防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后,通过以生态调节为基础,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兼行"治虱防矮”措施,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株发病率持续下降并保持在3%以下水平;或在轻病区(晚稻平均株发病率小于3%),或初见发病区控制其不流行的目的。其技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