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

ID:21739078

大小:6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4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_第1页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_第2页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_第3页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_第4页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信用缺失的历史分析与当下建构: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当前普遍的信用缺失背后有共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经济上是自给自足,政治上集权专制,文化上等级观念浓重,根植于商品经济、以平等为核心的契约文化自然无法形成。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用命令和计划代替市场契约关系,许多契约原则被行政权力扭曲变形。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后,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信用体系远未建立起来,而原先的人伦信用体系已解体,信用体系出现转型真空,就使得信用缺失日益严峻。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更需要靠完善制度加以维护和提升。  关键词:信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契

2、约文化  :F092  :A  :1001—8204(2012)05—0116-04  信用有着广泛的含义,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交易方式,是基于信任基础上的有时间间隔的经济交易行为。然而,人们常说的信用已远远超出它的经济含义。近年来,信用缺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坑蒙拐骗盛行、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恶意逃债严重、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各种假证满天飞以及越来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信用缺失的严峻现实。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为何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信用问题如此严重?普遍的信用缺失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本文试探讨其原因及如何建构。  一、我国历史

3、传统上缺乏契约文化和契约信用  (一)自然经济和等级森严的集权专制社会不可能产生契约文明  中国历史上长期分散、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使商品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土壤,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使自由平等意识和法制观念丧失,根植于商品经济、根基于平等的契约文化基本上缺失。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表现为集权专制,在文化上等级观念浓重,_契约文明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土壤中产生的。”  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是导致缺乏契约文化的经济根源。古代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而且是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社会以家、

4、族、宗为基本特征,这样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不流动。人们都生活在熟人圈内,商品交换贫乏,所以一般情况下也绝少需要契约。  官僚集权专制统治也是导致缺乏契约文化的政治根源。契约的本质在于平等,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的交往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种平等还表现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而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下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以及“五伦”就是反平等,区分等级,每个成员要按所属的等级行事,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享有相应权利,履行其应尽义务。中国历史上甚至曾一度公开提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儒家主张的“礼”,其实就是一种等级制度,法家、墨家等

5、其他各派思想,也从不同角度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中国古代身份等级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更多的体现为等级关系、发号施令和服从忠孝的关系,而非平等、自由的缔约人关系。由于契约社会的平等基础不具备,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是难以产生契约文明的。  (二)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契约因素未能转化为契约文明  在中国古代,契约形式很早就出现了,并在古代家事、商事、官府和司法等许多领域广泛使用。西周至秦汉时期契约主要采“判书”的形式,包括“傅别”、“质剂”、“书契”三种类型。晋唐以后,契约发展为分支契、单契,两晋时出现买卖、借贷关系的合同契,唐代合同形式广泛运用,宋代有合同契,元代有“契给

6、”,明清两代契约形式为:草契-官颁契纸-契尾,并将三者首尾相接粘连在一起,成为“粘三契”。“古代契约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契约主体的意志受到泯灭,古代契约表现出浓厚的身份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契约主体处在人身依附关系之中。”  由上分析,古代契约是一种“身份型契约”,而不是“自由型契约”,主要表现为:第一,范围狭窄和内容片面,多限于朋友、亲戚、邻里或熟人之间,不是设定权利,而是匡定义务;第二,契约主体的权利没有保障,统治者有任意处置权;第三,契约直接服务于人身依附关系;第四,约束上,趋向于契约主体本身的道德自律。古代契约束缚着个体自由,契约精神被遏制: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

7、济。当前普遍的信用缺失背后有共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经济上是自给自足,政治上集权专制,文化上等级观念浓重,根植于商品经济、以平等为核心的契约文化自然无法形成。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用命令和计划代替市场契约关系,许多契约原则被行政权力扭曲变形。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后,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信用体系远未建立起来,而原先的人伦信用体系已解体,信用体系出现转型真空,就使得信用缺失日益严峻。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更需要靠完善制度加以维护和提升。  关键词:信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