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

ID:21755503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_第1页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_第2页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_第3页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_第4页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性灵”确立为审美范畴的演变过程:“性灵”最初并不具有审美意义。始由范泰、谢灵运等由佛法出发,在个人创作中贯彻以发挥,到齐梁时期广泛播种得以提炼,直至钟嵘将其引入诗歌,使它成为诗歌理论的审美范畴。由此,性灵说被不断演进、发展。本文统述其演变过程,着重以钟嵘为代表重点阐述他对该理论确立的砥柱作用。  关键词:“性灵”;谢灵运;钟嵘  :I209:A:1009-0118(2012)12-0332-02  一、演变过程概述  从南朝刘宋时期到明清之际,“性灵”这一概念经历了由佛学到美学的转换。根据思想文化史的经验来看,一个概念或术语的提出,绝不会是凭空跳跃出来的,它必然与某种思想文化潜

2、存着内在的联系:或汲取本土固有思想,或吸收外来因素,或将二者融汇起来加以创新。这就有思想体系内部的变迁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综合作用而促成。  魏晋时期,文学走向自觉。这一时期,佛学风行,士人们谈玄、唱和进行大量的诗歌创作。玄学的形成和老庄关系甚密东晋后汲取佛学成分,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名理之辨成为其主要命题。文学环境宽松而多元,入学的本体地位也被佛学等多家学说所充斥,文人们汲取众家开始对文学自身向内部纵深处挖掘“性灵”,最初由范泰、谢灵运等人运用于文学之中,但那时,这一就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未经范式的概念,从历代学者的考辨来看,原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坚博士认为

3、这与佛教的盛行有密切关联。此时,佛经中的理论常被运用于诗中,比喜欢用“心”、“神”、“性”、“灵”等形而上学的概念,诸如沈约《忏悔文》:“所染得除,即空成性。”佛性论和佛教十二因缘中“识”的理论被认为是他们的参考范本和灵感触发的源动力。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1]以形媚道,即以形象之山水呈现抽象之道。玄学思想对视觉形象的轻视,与山水诗对天地自然物象的强烈关注是背道而驰的。玄言的

4、告退与山水的滋生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笔者认为这一转变过程是对魏晋玄学思想方式的超越,如果没有这一超越,玄言的尾巴终究是难以除去的。这种思想的超越当为晋宋之际所输入的大乘佛教。《大智度论》说:“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2]大乘佛性论所指的众生具有佛性,就是说众生都具有这种成为觉悟者的自力。想要成佛,还需获得般若智慧,修行实践,在他力的引导下获得觉悟。  晋宋之际,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风靡诗坛。他依靠佛经,通过修行、体悟、以般若智慧来实现创作中的“性灵”。《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在描摹之时,无意模山范水,而是情与景物的交融而凝练成

5、的人生哲理与趣味。是山水之性情,亦是人的生命之性情。诗歌的表现从之前的写意,转变为熔铸诗人生命经验的哲理。他在《辨宗论》里主张“去物累而顿悟”[3],只有徜徉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这是山水审美意识的增强,更是化“佛”妙用的体现。凸显了创作主体的被重视,将山水自然晕染人的灵性。“性灵”在此处虽只是创作时间的零散,但为齐梁之后“性灵”进入美学思想范畴孕育了种子。此时期《文心雕龙》为代表的理论著作影响了大批文人创作。刘勰在《原道篇》里的“性灵”与佛教的“佛性论”、“识神说”最为接近;《宗经篇》里的则已有儒家色彩;《情采篇》完全是作家主体之性情;《序志篇》又以为无常不居

6、,与“佛性论”、“识神说”又不同。但总体而言,不同层次的性灵说,均统摄于《原道篇》之性灵,其表现于文学,即是指主体内在生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原动力和创造力。[4]直至钟嵘,将“性灵”引入诗歌,使其成为专论诗歌理论的审美范畴。此后经庾信承继“性灵说”并贯穿于创作中将其发挥至极致。到明清时期,以袁枚为代表的“性令派”成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文学派别,文人对“性灵”的诠释也在不断拓展、多元,直至今日成为我们讨论文学理论中常用到的审美范畴。  二、理论确立为审美范畴的中坚力量—钟嵘  钟嵘《诗品》成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著作的又一丰碑。是他将“性灵”引入诗歌,使其成为专论诗歌理论的审:“性灵”最

7、初并不具有审美意义。始由范泰、谢灵运等由佛法出发,在个人创作中贯彻以发挥,到齐梁时期广泛播种得以提炼,直至钟嵘将其引入诗歌,使它成为诗歌理论的审美范畴。由此,性灵说被不断演进、发展。本文统述其演变过程,着重以钟嵘为代表重点阐述他对该理论确立的砥柱作用。  关键词:“性灵”;谢灵运;钟嵘  :I209:A:1009-0118(2012)12-0332-02  一、演变过程概述  从南朝刘宋时期到明清之际,“性灵”这一概念经历了由佛学到美学的转换。根据思想文化史的经验来看,一个概念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