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

ID:21829871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_第1页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_第2页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_第3页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_第4页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  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综合性评价与指导,它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催化剂,更是促进师生心灵沟通的无形之桥。本文针对当下小学作文评语的若干不足与现状,从“三准”原则、语言艺术、批阅形式与人文关怀四个维度进行的实践探究,以期通过对作文评语的重新审视与创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文评语现状剖析  作文评语,学生作文后面一片豆腐块大小的红色阵地,它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综合性评价与指导,它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催化剂,更是促进师生心灵沟通的无形之桥。优秀的评语,无论是真诚的赞赏还是精到的点评,不仅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文的

2、整体情况与改进方向,即便是顺口读之,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然而,从现在的小学作文评语现状来看,作文评语似乎陷入到了种种尴尬的情形。  套话迭出,苍白无力这似乎已经成为小学作文评语中的通病。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使语文教师合理调配的时间极其有限。“改作文”,这仨字对于不少语文教师来说,无异于沉重的负担。如何应付?只能走马观花,速速浏览,甚至放弃首批与旁批,在文章结尾处留下“字迹工整,行文流畅,中心明确”等放之群文皆可用的“僵尸式评语”,使人读之不痛不痒,思之一无所获。  重文轻人,关怀缺失何为“重文轻人”?意为片面侧重对文章本身的刻板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鼓励与人文

3、性关怀。有些老师,在实际的评语拟写中,不免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审视”与“批阅”学生的文章,而一旦成为了铁面无私的判官,评语的口气必然会有失偏颇。毫不留情地,甚至刻薄地、戏谑地指出学生习作的缺点与不足,而缺失了“慈父”或“慈母”般的鼓励与关怀,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甚至直接造成了部分学生“未翻文,已先惧”的“畏批”心理。  表达错位,无的放矢评语,归根到底,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而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评语的表达,与学生的文字认知能力不相称,说白点就是学生看不懂,不理解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如“太片面化

4、,流于形式,且没有什么逻辑性”这样的评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完全是不知所云。  作文评语改进探讨  以上种种小学作文评语存在的痼疾,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无疑是一种桎梏。针对如此现状,笔者通过“三准”原则、语言艺术、批阅形式与人文关怀四个维度进行了初浅的实践探究,以为作文评语的改革应坚持如下。  “准”字当头奠基础每一栋摩天大楼都需坚如磐石的地基做保障。笔者认为,一则合格的作文评语,抛开形式与内容不谈,首先需满足“三准”。这“三准”,就是每一则评语的地基。  第一,对象准。这里的对象,指的是拟写作文的学生群体。对象“准”,要求批阅作文的教师,对待所有学生

5、的作文,都能暂时摒弃对其所有的固有印象与评价,标准统一,一视同仁地“就作文,话作文”。  第二,用词准。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普遍都有向师性。他们积累的语文素材,除了课本,除了家庭、社会生活与个体阅读,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教师,而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潜移默化,落在口头,也落在笔头。因此,作文评语中的遣词造句,一定要做到不出语病,深思熟虑,无懈可击,给学生做一个准确的、积极的表率。  第三,内容准。每次要面对四五十篇作文,工作量之大,对于本就繁忙的语文教师来说,可想而知。如何平衡评语质量与批改的效率??热莸摹熬?准”很关键。一则评语,字数洋洋洒洒是绝对不

6、切实际的,因此在内容的把握上,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关键、实质的东西进行评述,而不要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言艺术燃热情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必备条件是其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之优异。而一则对学生影响深远的评语,必然要在语文艺术层面有所呈现,借此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第一,恰当修辞。一篇佳作,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修辞是不多见的。而这个道理运用在作文评语上也同样适用。教师平日要求学生在拟写习作的时候要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盘活全文、画龙点睛,那么作为教师,也理所应当起到示范的作用。如在一则评语中,笔者写到:“读完你的文章,感觉它

7、似乎化成一抹春风,吹在老师的脸上……”事后,小作者在办公室前遇到笔者,灿烂一笑:“老师,你的评语,也似一抹春风,吹在我的心上。”笔者也笑了。这,就是修辞的魅力。  第二,适度幽默。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哪些特质?”曾经看过许多版本的类似调查,“幽默”这项特质,永远列在其中。照本宣科、刻板僵化,绝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教师形象。在评语中,加入一些适度的幽默,既能让人忍俊不禁,又能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得到启迪和感悟,何乐而不为?如在一则评语中,笔者在最后一句中写到:“此刻老师已经昏昏欲睡,拜读完你的佳作,顿时神清气爽,腰也不疼手

8、也不酸了,真是神奇!希望你的每一篇习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