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意蕴解读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

ID:21851431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_第1页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_第2页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_第3页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_第4页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弟子规》的意蕴解读  摘要:儒家的启蒙经典《弟子规》,可以说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伦理道德大全,蕴含无穷的教育智慧。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人格修养的优秀启蒙读物,并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被广泛地在学校、企业等各个部门推广,被称为“做人之法”。  关键词:弟子规;意蕴;解读  一、何谓《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演变而成的一部书,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

2、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待人接物、求学、工作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代乾隆时,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各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部门提升管理、打造凝聚力与执行力及赋予责任感和诚信度,不可多得的范本。  二、释“弟子”与“规”  (1)何谓“弟子”?1999版《辞海》解释为:“①古代泛指为人弟与为子的人。②泛指年青人。③学生。”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徒弟。”2009年第4版《

3、硬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①年轻人。②学生,门徒。”张建云编著《解读弟子规》中,把“弟子”的概念引伸了。书中认为处人之下者“弟子”,如在家里,子女是弟子;在学校,学生是弟子;在公司,员工是弟子……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弟子”,都应该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能干大事干大事,干不了大事干小事,干不了小事不干事,绝对不能干坏事。能帮大忙帮大忙,帮不了大忙帮小忙,帮不了小忙不帮忙,绝对不能帮倒忙。  对“孝”而言,“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所有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弟子”如何行孝?对子女而言,要孝敬父母;对学生而言,要“孝敬

4、”老师;对下属而言,要“孝敬”领导;对政府领导而言,要“孝敬”百姓;对公司而言,要“孝敬”客户;对公民而言,要“孝敬”祖国。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需孝”,以孝敬之心,对待所有有恩于我们的人。  我们做为身份不同的“弟子”,如果我们都按《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言行,构建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2)何谓“规”?繁体为“?”,篆文作“”。《说文?夫部》:“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秦代以前,衡量一个男子是否已经成年,不以年龄而以身高为准,秦代八尺、汉代七尺,相当于二十岁。当时官府征集兵员或民工时,不用尺量身高,以一个成年人的高度,约今天五市尺,1.7米左右,作

5、为统一规格,被征者站在那里,公差用眼晴一看,便知合不合规格,故规字从见,夫会意,义是规格,即“有法度”。  而“规”的释义应是“夫”,为大丈夫,以“见”,“大丈夫”为规的标准。  那又何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即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6、,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若要重用某个人,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即:士人穷困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这道。穷困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人在困境中对良心和道义的坚守,对孟子来讲这是人生的底线。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无论天下有道还是无道,

7、都是值得提倡的。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我能透彻了解别人的话语,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最早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就会产生一种至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鼓舞人为实现道义而勇往直前。浩之气不同于匹夫之勇,它是由道德修养产生的,并要用道德修养去保有它、加强它。养浩然之气不能闻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养。它积累至极,可以“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并不神秘,它实际上是由道德修养而产生的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浩然之气千百年来成了鼓舞志士仁人不畏艰险,不怕死亡,决意行道的精神力量

8、。  浩然之气在宋明理学中得到特别发挥。宋明理学家推尊孟子,养浩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