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

ID:21855914

大小:6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5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_第1页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_第2页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_第3页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_第4页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以“共通感”为切入点,强调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因此,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可能路径,提供了人与人、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的基础。  关键词:共通感;通识教育;经典阅读  :G40 :A :1671-6124(2013)01-0008-04  一、共通感的丧失与

2、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文科博士A和理科博士B聊到情感问题,说起各自思念的人。A想起一首契合此时心境的诗歌,拿出来与B一起分享: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  B很有兴趣地说要读一下:“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A有些惊讶:“不能这样横着念,应该竖着念。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笑着说,“我这样

3、念也可以啊”,却也按她的方式又读了前两句。A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我誊写的时候,没有注意格式,也没有写上标点符号,让你读错了。这首诗分两段,采用回环反复的手法,第二段就是把第一段反着读。”B重新开始读:“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忧愁,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忧愁……”A虽然听到B两次把“烦忧”念成了“忧愁”,但她想起好多次和B分享她认为很好很有感触的文字,而B看过后常笑着说“我看不懂了,我对这没感觉了”,以后A就不敢提醒B读错了。B读完了整首诗,“的名字‘

4、戴望舒’很好听了,‘望舒’,‘舒’也是一个姓,以后给宝宝取名字,换做是我的姓就好难听的。这个‘舒’字好。”  在读戴望舒的这首《烦忧》时,因为B所看的文本不是规范的书写格式,所以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势,横着念下来实属正常。B两次把“烦忧”读成“忧愁”,却并没有意识到,从这个小小的误读中可以看出B并不在意文字的推敲,或许也感受不到“烦忧”与“忧愁”的不同情感。通过巧妙组合而成的文字,在那些对文字不敏感的人眼中就仅仅是一个个我们认识的文字,没有意义,因此也体验不到其内在的意蕴。“表达是人文主义的前提条件”,诗歌的品读与欣

5、赏需要一种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切身性地感受词语可能传达的真实价值。而让B有感而发的是的名字,因为可以参考“望舒”这个名给小孩取名字,他从这首诗歌中获得的是一种实用的价值。尽管两个人处于相似的情境中,A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字字句句恰好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情意,但B却体验不到诗本身的情感与美感,在她们之间并没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储备与情感体验,使A和B在欣赏同一首诗歌时无法“心心相印”。在当前的大学,A和B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进入大学,面对各种令人迷惑的科系而无从选择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做出职业选择,根据职业选

6、择专业,并通过掌握这门专业,成为教师、医生、律师、记者、商人和演艺人员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他们的学习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共同之处,因此他们之间缺乏一种共通感,把彼此引向对美好事物的共同经历。  “教育的目的是将人与人,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增进人类的思维”,在人与人之间、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有赖于共通感的生成。这种共同感知对于我们的认识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背景,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认同。基于这种共通性,人与人之间具有了一种可交流性。人文主义就存在于“可交流

7、性”之中,因此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这一概念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裂缝的生长,尤其是人文学科江河日下,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题正在逐渐地减少,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共通感的可能性也日渐衰微。人们到处都能显示专门知识,每个人都仅仅在一个事情上是专家,知识的狭窄化使其无法进入那个超越一切的整体的关联中。换言之:以“共通感”为切入点,强调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

8、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因此,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可能路径,提供了人与人、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的基础。  关键词:共通感;通识教育;经典阅读  :G40 :A :1671-6124(2013)01-0008-04  一、共通感的丧失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文科博士A和理科博士B聊到情感问题,说起各自思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