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

ID:21865919

大小:20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_第1页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_第2页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_第3页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_第4页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破解习作教学之“难”破解习作教学之“难”吴勇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眼中,习作教学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一是拿到一篇习作教材,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明白该从什么地方教起;二是每次教学唯恐不够,“教”了很多,但是儿童却“无动于衷”;三是难以把握“教”的尺度,如果指导过细便千篇一律,如果不指导,不少学生又会无从下笔。习作教学到底难不难?作为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由国家提供优质的课程教材来实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不难!可是为什么会变“难”呢?通过一次校本教研习作教学活动,可以透视出藏在“难”背后的深层原因。

2、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习作教学内容‘阶梯型’建构”,主要从苏教版教材中选定习作内容——“我的发现”,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建构和设计。执教前,我和执教的三位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共同确定了一个拾级而上的教学内容:在专题活动操作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解决习作教学之“难”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的操作细节上。一、教学内容做到“步步为营”习作教学要走“小步子”,要保持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切不可贪多求全。关于“观察”的教学内容,可以切分成许多前后勾连、全程贯通的小“格子”:方位观察、时间观察、动静观察、联

3、想观察、整体与局部观察、体验式观察等等,将每一项内容排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逐层分布在几个年级里“教”,步步为营,可能效果会更好。推而广之,将各类文体写作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教材,精心细分,每一次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才会教得深入、透彻,让每个儿童得到扎实的训练。二、习作例文指向“言语形式”习作教学是应该读例文的,应是典型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有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借鉴;有选择——不是放眼例文整体,而是锁定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局部。研读例文,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从具体的例文中“离析”出来,让在场的习作者

4、深受启发,为本次习作建立相应的言语图式。如何用例文,是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指向教学内容的例文教学范式,对当下习作教学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例文教学应当体现这样几个视角:一是指向“选材内容”教。好的例文对儿童沉睡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召唤力,一篇富有情趣的例文,能一下子唤醒儿童所有的“相似生活”。二是指向“言语形式”教。一篇优秀的例文,一定在表达上有着鲜明亮点:或是篇章上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或是段落结构上的层层铺展,或是修辞上的鲜活生动,或是体现个性的精彩细节,或是表现人物精神的侧面烘托,或是体现人物遭遇的环境描写。教师

5、要扣准例文最有魅力的言语形式来作为本次训练的教学内容。三是指向“结构层次”教。这主要是针对应用文体的写作。叙事文体的写作,故事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线性”顺序,而应用文体的写作不同于叙事文体。应用文体表达不是”线性”的,常常是“条分缕析”——分类列举,逐层说明,用事实证明观点。不同功能的目标,需要相应的表达结构来支持,这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落点。三、知识教学沾染“儿童气息”有些专家认为,当下习作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缺乏有效指导。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些欠妥。教学内容是有的,不过在课程目标上未必适当,在教学方式上

6、未必得当。我们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作为,将写作知识当成最大的教学内容纯粹地来“教”,结果小学习作教学课变成了高校里的写作理论课。习作教学需要有写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什么样的写作知识适合本次习作教学?这些写作知识如何与写作内容结合?这才应是教学的核心关注。先说知识的适配。作为四年级,将简单的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知识必须基于习作例文。教师可以结合例文进行一些“锦上添花”般的拓展延伸,但是绝不能没有边界。同时知识呈现不能“术语化”,尽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儿童喜闻乐见

7、的话语进行提炼,力求将这些知识明确化、鲜活化,成为课堂上学生乐于挂在嘴边上的典型话语。再说知识的呈现。在习作课堂上,提炼写作知识不该是抽象的隔离,而应当是与写作内容的同构共生、水乳交融。这样知识才会沾上儿童气息,才能与儿童的言语发生“化学反应”。譬如,笔者执教的《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和《书包里的秘密》两次习作课,都涉及细节描写,怎样让“细节”与相应的写作内容相互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扣着不同的细节“点”来教学(如下表):前者因为“贴心”,才会产生“感动”;后者因为有了“秘密”,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写作内容融会贯

8、通,写作知识才会对写作内容产生“语力”,写作知识才会对儿童的言语表达“给力”。四、课堂分享注重“独特感受”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哪怕关注的是同一件事,在过程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独特感受”,这也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习作教学应该有交流分享环节。譬如,在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