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

ID:21869052

大小:31.2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_第1页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_第2页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_第3页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_第4页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竞争情报与人际网络研究述评 秦铁辉/刘宇/杨薇薇【内容提要】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人际网络研究、竞争情报研究,以及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人际网络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国内外竞争情报活动中人际网络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关键词】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人际情报网络    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人际网络研究属于社会学与情报学的交叉点。近年来,随着人际网络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人际网络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社会学领域、情报学领域的专家各自对人际网络和竞争情报都做了比

2、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人际网络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人际网络、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却鲜见有人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深度也有限,为此,我们撰写了这篇文章,权当引玉之砖。    1国内外人际网络研究    1.1国外人际网络研究    人际网络最初是被英国的社会学家,用“隐喻”(Metaphor)的形式提出来的,用于表示人或团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Brown)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的概念,这是“人

3、际网络”概念的雏形。    后来,人际网络的研究在英国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纳德尔(S.F.Nadel)和巴恩斯(J.A.Barnes)等开始系统研究人际网络问题。1954年,巴恩斯用“社会网络”去分析挪威一个渔村的跨亲缘关系;1957年,伊丽莎白·鲍特(ElizabethBott)提出了网络结构的测量工具——结(Knit),其著作《家庭与社会网络》至今仍被美国社会学界视为英国人际网络研究的经典范例[1]。    当人际网络的研究在英国快速发展时,另一支从事相关研究的力量在美国悄然聚集。上世纪3

4、0年代,莫雷诺(Moreno)创立了分析社会关系资料的社会计量学方法,以此来研究小群体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60年代,美国的人际网络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介入人际网络的研究。比如,1967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提出了“六度分离”(SixDegreesofSeparation)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上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并且最多经过6个朋友,就会拥有共同的熟人,这就是著名的“小世界假设”。70年代,人际

5、网络研究开始拥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国际社会网络分析学会”[2],出版了相关学术刊物《人际网络》(“SocialNetworks”)和《关系》(“Connections”),并产生了以林顿·弗里曼(LintonFreeman)、巴里·韦尔曼(BarryWellman)、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罗纳德·博特(RonaldBtrt)和林南(NanLin)等为代表的知名学者。    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国外人际网络的研究分化成两大流派。一个流派遵循社会计量学的传统,研究整体网络,

6、即一个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的综合结构。这个流派研究的是小群体内部的关系,他们在分析人际互动和交换模式时,建立了一系列网络分析概念,如紧密性、中距性和中心性等[3],其代表性人物是林顿·弗里曼。另一个流派信奉网络结构观,他们秉持英国人类学家的传统,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哈里森·怀特(HarrisonC.White)、格拉诺维特、林南和博特。    上述两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阐发了人际网络思想。    怀特阐述了市

7、场网络观,他认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市场秩序是生产经营者网络内部相互交往产生的暗示、信任和规则的反映[4]。    格拉诺维特创立了弱关系理论,并提出“嵌入性”概念。他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纽带[5]。在“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发表于《美国社会学杂志》1985年第11期)一文中,格拉诺维特发展了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在《伟大的转折》一书中提出的“嵌入性

8、”概念,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核心的社会结构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6]。    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利、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在格拉诺维特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①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②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机率越高;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