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

ID:21874230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_第1页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_第2页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_第3页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_第4页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死了三天”的成因分析:“死”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非持续性动词,这是众多语法学家公认的。但是,为什么一个非持续性动词却能有像“死了三天”这种持续性动词才有的“V时量补语”的用法呢。本文旨在分析形成“死时间补语”这种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死;非持续性动词;死了三天;成因分析  简介:马雪婷,女,1986年12月,四川绵阳,汉族,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对外汉语教学。  []:H195[]:A  []:1002-2139(2011)-20-0165-02  一、动词“死”的再分类——持续性动词还是

2、非持续性动词  汉语根据语法功能对词进行分类得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类别。每个类别的成员较多,虽有共性,但其差异性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在具体语言的研究中这种分类显露出诸多不便。于是语言学家们便对已有词类进行了再划分。在对动词进行再分类时,有一种分类方式是着眼于动词同时间的关系提取动词的时制义素作为分类标准的,如“死”类是[完成][—持续],“等”类是[—完成][持续],“看”类是[完成][持续][—状态],“挂”类是[完成][持续][状态]。这种分类得到的结果——持续动性词和非持续性动词。  一般我们判断一个动

3、词是持续性动词还是非持续性动词主要是看该动词能否带时体助词“着”。因为“着”作为时体助词跟在动词后表示该动作正在进行。本文要讨论的动词“死”所表示的动作并不能随时间的延续而持续;用时体助词来检验,也发现它并不能构成“*死着”、“*正在死着”、“*一直死着”等结构。因此可以断定“死”是一个非持续性动词。  二、成因分析  既然上文已经阐明“死”确实是一个非持续性动词,那为什么它还会有“死了三天”这种用法呢?  (一)人们关于“死”的认知对该用法的影响  1、委婉语给我们的启示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谈汉语中

4、关于死的委婉语。在汉语中,“死”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词。人死了,一般不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一些委婉语来表达。  古汉语中,不同品阶的人去世,其说法各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等级最低的庶人是直接用“死”这个词来表示某人去世外,其他品阶的人去世都不会直接用“死”,而是用委婉语来表示。在道教的影响下,人们在表达一个人去世的时候,还常会用“仙去”、“上仙”、“仙游”、“驾鹤西归”等。如:  山谷谪居宜州城楼,得热病,病中以檐溜催足,连称快哉,未几仙去

5、。(李昴英《诗注》)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红楼梦》)  不想老太太你已驾鹤西归,叫我向谁说起。(《儿女英雄传》)  在近代一些白话小说中,“死”的委婉语又出现了一些新成分,《儒林外史》中就有十八种之多,如“归天”、“不在”、“去世”、“去”等。现代汉语中“死”的委婉语,除了来自古代的“逝世”、“过世”、“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外,更多的是一些反映了现代口语特点的成分。如:  天佑掌柜过去了。(《四世同堂》)  你要小心点,这个安眠药很厉害的,你要吃了十片,第二天就会回老家的。(《日出》)  上面列举了如此多关

6、于“死”的委婉语,无非是想说明一点:人们在表达死这个意义时,经常会选用含有“走”、“去”这样的意象的词。  以从受道教影响产生的词来看,无论是“仙去”、“上仙”、“仙游”还是“驾鹤西归”,其实都有去到某地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些词包含了走、去、离开的意象。再顺着时间发展这条线索来看,无论是古已有之的“逝世”、“与世长辞”还是近现代兴起的“去世”、“上天堂”、“过去”,它们也都含有走、去、回到某地的意象。即便是特定时期常用的“见马克思”、“向马克思汇报工作”等说法,字面上虽没有“去”、“到”、“走”等字眼,但从其表达的

7、意义上看,还是暗含了走、去等意象。也就是说,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量丰富深化,人们对死亡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但从认知上讲,人们还是认为死亡就像是离开某地或奔赴某地一样。这样的想法一直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上述提到到的委婉语。  2、从委婉语到“死了三天”  既然在人们的认知里死是与走、去等同的,那“死了三天”这种说法的出现并广泛使用就很好理解了。它不过是人们关于“死”的认知在语言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汉语中,动词“走”和“去”表示的均是可延续的动作,都可以跟时量补语搭配,表示离去的时

8、间。如:  甲:你妈妈什么时候走的?  乙:走了一个小时了。  在委婉语的使用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如侄儿从外地赶来参加姨母的丧事,侄儿与表弟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对话:  甲:你母亲什么时候走的?  乙“去/走了三天了。  此处的“去”和“走”表示的是死的意思而不是离开的意思。既然“走时量补语”和“去时量补语”是合乎语法规范的,并且人们的认知里死与走、去等同,如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