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ID:21879481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曲高和寡”、“教者有意,听者无声”的现象。“鲶鱼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剂良方。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鲶鱼效应”创新设问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沙丁鱼不爱运动,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

2、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便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这一效应被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引入鲶鱼型人才,大大改变了一些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  当下,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和企业类似的现象——“曲高和寡”、“教者有意,听者无声”。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师要让自己成为“鲶鱼”。  教师成

3、为“鲶鱼”的最佳途径就是——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创新设问。  1.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

4、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老师,读过课文后你们敬佩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

5、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位老师在上《阿Q正传》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己》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其实启发式的教学并非是方法,这种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所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读课本,

6、驾驭教材,找出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删繁就简,设计提问。  (2)设计提问注重启发性,使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程式化、形式化的提问。  (3)设计问题具有外延性,使各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思维发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渔。  3.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提问,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按照这种模式长久不变,学生们就很容易形成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鼓励创新,让学生作为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主导,自己研究课文,提出问题,

7、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求知的思维习惯。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把握住课文的主旨要求,力避干预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应该根据主旨要求适当作一些导引,使学生的提问既能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课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创新。  二、要善于发现、培养学生群体中的“鲶鱼”  就上课发言而言,有的学生好表现自己,上课总是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习惯于自己思考,即使有想法,也是默默地放在心里;有的学生懒于思考,坐等现成的答案。如果第一类学生占据了课堂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就必定

8、是高效的课堂;如果后两类占据了课堂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就是沉闷的、没有生机的。无形中,第一类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发挥了作用,对于这样的学生,只要带着发现的眼睛,适时引导,他们很快就能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在后两类学生中培养新的“鲶鱼”。激励其主动参与是最有效的办法。例如一次示范课讲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正讲着课,突然有个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