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

ID:21905965

大小:7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5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1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2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3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4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5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6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7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8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9页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论文(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他离开济南回到江南后(1297年后),追忆济南风光,为济南老乡周密专画的一幅山水。《鹊华秋色图》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的是济南的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景色,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极目远眺,一望平阔,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及杉树。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夫正待提X。景象闲雅疏朗,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清华大学著名城建专家吴良镛院士曾建议以《鹊华秋色图》为底本对

2、济南北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吴院士的设想,与济南“城即园林”的文化特征无疑是高度吻合21东岳论丛 May.,2010Vol.31No.5 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DongYueTribune)的。除《鹊华秋色图》外,赵孟頫还有一件描述济南风光的书法作品传世,这就是“抱膝独对华不注”书法刻碑,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应突出宣传这一书法刻碑,将其与《鹊华秋色图》并称为“济南书画双璧”广为传播。目前至少可考虑用免费明信片的方式对其宣传。5.精神栖息地:元好问、张养浩等关于泉城描述的深层分析。金元时期激烈动荡

3、的社会环境,使知识分子普遍有归隐山林的意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使得“山水甲天下”的济南成为一代士人的精神栖息地。中国的山水诗发端于东晋,其社会环境与金元时期有类似之处。但东晋时期,还是汉文化的半壁江山,而金元时期,女真、蒙古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磨合,对汉族士人而言,则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这也使得济南湖山林泉作为“精神栖息地”的意义更为显豁。先看元好问《济南杂诗十首》中的一首:  看山看水自繇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常做济南人。“看山看水自繇身”,正是“独善其身”的宣言,“自

4、繇”,即“自由”;“扁舟”、“藕花”都是疏远政治、洁身自好的常用典故,由此即不难看出“有心常做济南人”的精神指归。再看张养浩的《趵突泉》诗: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张养浩的这首《趵突泉》,也不是纯粹的观景诗。“惊视”、“缘何”、“半空雷”、“愁波”、“怒撼”等等,都有着作者深切真诚、复杂厚重的精神寄托。这首诗与他的那首著名的《潼关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张养浩的《登汇波楼》、《游华不

5、注》,则把济南与南方的西湖、君山并论,这也是对济南做为北方士人精神高地的期许: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      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君山冠古今。  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  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今皆梦水连空。      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  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      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大明湖未必有西湖那样美,华不注也不如太湖的君山青翠,但是,在张养浩的精神世界中,大明湖、华不注都有着更深切的意义,这是他安

6、身立命、独善其身的精神家园:  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  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可以肯定,金元时期济南的湖山、林泉、岸柳、藕花,对济南士人,甚至北方士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的湖山林泉使他们的精神有所归依,痛楚有所慰藉,也使得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排异得到缓解。而济南的湖山和林泉,也因这一深层的动因,得以在烽火连天的历史大变化中,保持着北宋时期的基本风貌,保持着“城即园林”的稳定格局。上述七十二名泉的出现、马可·波罗的观察、“鹊华秋色图”和“抱膝独对华不注”的书画双璧,以及“有心常做

7、济南人”的吟诵,都是具证。6.明代济南升为省会城市之后,对济南城墙、城门予以扩建,大致奠定了明清、民国时期市政布局。前面曾经指出,就济南的城区建设而言,宋代和明代最重要。宋代主要是“修园”,明代主要是“修墙”。明代所修济南城墙称“府城墙”,高三丈五尺,周十二里四十八丈,砖甃石砌;原开城门四座,东曰齐川门,西曰泺源门,北曰汇波门,南曰舜田门(历山门)。除北水门外,三门皆修筑瓮城,城墙上建有双重城楼,前为城门楼,后为箭楼,称为“重关”。明代城墙也成为济南的地标,如南部郊区即以离城墙的远近分别称之为四里山、六里山、七里河

8、等。明代许邦才《九日于麟招登四里山》:  新诗忽自故人来,令节黄花初发醅。      山头对酌夕阳斜,不见湖城十万家。22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  城外青山城里见,篱边那忍独徘徊。      塍有登高酬令节,何人正不负黄花!从许邦才的诗中可以看出,明代济南“城外青山城里见”的风光,其气象不减宋元。题目中的“四里山”也使人分外亲切。正如X友们在《关于济南》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