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ID:21912832

大小:4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_第1页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_第2页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_第3页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_第4页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1【教学目的】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二、教师提示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

2、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⑵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① 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

3、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 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

4、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

5、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

6、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③ 铺陈误会法:      例: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

7、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文: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

8、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