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

ID:21944011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新课标高三古诗鉴赏1.古诗鉴赏常识诗歌是最集中表现自然、社会、人生的文学形式,也是最高雅的语言艺术。鉴赏诗歌,就是要读懂诗人,理解他的思想和心理,走进他的感情世界,走进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美的感受,获得道理的领悟以及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我国古代诗歌,大体上说,唐以前比较强调“言志”,唐宋以来比较重视“抒情”、“寓理”。诗人们喜欢把他们的情感、想法,隐藏在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所叙之事的后面,写景、状物、叙事好比诗的躯体,抒情、言志、寓理好比是诗的灵魂,这灵魂,常常需要花一番功夫揣摩才能领悟。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失意落魄、孤怀遗恨,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2、,有的悲秋伤逝、叹老嗟卑,更有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吊古伤今种种情态;而且抒情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委婉,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这些,只有真正读懂诗作才能正确体认。至于言志、寓理,也要细心体会诗中颂扬标举了什么,还是贬抑批判了什么;是表达了诗人的某种追慕向往,还是阐明或者暗示了什么道理。这也有明示与隐含之别。“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明讲道理;“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是托物言志,又隐含着人生的道理。鉴赏的难点,总是在那些比喻义、隐含义、象征义的理解上。古人作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思与境偕”、“情与境会”,甚至“凭虚构象”、“梦往神游”,追求“象外之象”。

3、我们在领略诗歌意境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层面:一个是诗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的境界,一个是诗人通过审美联想或想象所创造的画面之外的境界。画面中的境界,我们可以凭借诗人的描写“看到”;画面之外的境界,却必须追寻诗人的情思并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鉴赏的过程实际上是鉴赏者对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理应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感受。2.命题走向及分析2002年,诗歌鉴赏第一次抛弃了选择题,开始了用主观性试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以说,2002年开始,诗歌鉴赏命题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今后必然要坚持下去,并且不断提高命题质量。用选择题考查

4、诗歌鉴赏能力,违背了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原则,不管命题者的主观意愿如何,这样考的结果只能是不重视、甚至不允许考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能动地进入鉴赏活动,而是必须下气力揣摩、猜测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鉴赏”命题者编制的选项孰对孰错,只允许就这些选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赏”结束了(判断选项正误完毕),很可能诗歌并没有读懂。2002年,这种不讲科学的“考查”结束了,当然值得庆贺。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宗旨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

5、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学生在课文中学过的,就应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3.高考精题荟萃1.(2003—全国—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7人教新课标高三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

6、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分析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

7、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