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讲座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

ID:21944910

大小:137.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0-25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_第1页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_第2页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_第3页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_第4页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专题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文学院王树洲教育心理专题讲座第一讲创造与创造力一、创造概述1、创造与创造力创造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可分为真创造与类创造。创造力是指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创造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技法等成份。一、创造概述2、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2、1创造与知识、技能创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技能,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不一定创造力高。2、2、创造与智力、特殊能力、操作能力较高的智商是高创造的必要条件,但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从事创造活动需要具备与之有关的特殊能力。若发明创造的物质类的产品,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一、创造概述2、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

2、2、3、创造与情绪智力从事的创造活动的对象是人,创造活动需与他人合作,情绪智力影响到合作共事,从而影响到创造活动。2、4、创造与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创造活动。一、创造概述2、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2、5、创造与年龄人的创造力与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精力、体力、经验等影响到人的创造活动。2、6、创造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政策等因素影响到人的创造活动。2、7、创造力与教育绝大多数人都具创造的潜能,教育训练可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一、创造概述3、创造力的鉴别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对人的创造能力进行鉴别,心理测量是鉴别人的创造力的方法之一。运用创

3、造能力测验量表测量人的创造力,或运用智力测验量表测量人的智力,并对人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将二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从而对人的创造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要对人的创造能力作出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二、创造力的培养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绝大多数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2、改进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推进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3、创设良好心理氛围,鼓励创新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创新,保护学生的

4、积极性。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创造教育学科教学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改革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能力,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创造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三、创造力的培养5创造教育与教师教师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掌握创造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具备开展创造教育的能力。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条件。三、创造力的培养6、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创造教育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创造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有待系统总结。升学的压力、应试

5、教育的冲击,使创造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创造教育开展缺乏合格的师资、高水平的教材、学材及必要的物质条件。要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创造教育的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质,编写系统的创造教育教材与学材,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三、创造力的培养思考题:1、什么是创造、创造力?简述创造力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作为一名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第二讲:人际关系及其处理一、人际关系的涵义及意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对自己

6、他人的认知及心理偏差(自利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交往的频率与深度、观点态度的一致性、需要的互补性、志趣的相投性、个性的相容性等因素影响到人际关系。正确认知他人自己、交往频率且深、观点态度一致、需要互补、志趣相投、个性相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交往双方对问题求得共识,保持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正确认知他人、自己,避免认知偏差,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加强人际交往的准则性和人际关系的依赖性,完善人际沟通,注意交往双方个性的相容,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完善个性,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一般情况下,人们凭经验对人际关系如何作

7、出主观判断。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常用的方法有社会测量法、参照法、人物推定法。社会测量法较适合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且简单易行。社会测量法不仅能了解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人际关系图还能了解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结构与特点。社会测量法的缺点是只能了解人际关系的情绪倾向,而不能了解选择的动机。参照测量法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最有威望者,其结果也较为可靠。人物推定法常用于了解某种特定类型的人及在群体中的位置。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