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

ID:21952845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5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_第1页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_第2页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_第3页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_第4页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教育的使命和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制约又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复杂关系。在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和动荡的二十世纪,文学和教育,可以说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化更生的强劲的推进力,它们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这方面最突出的例证就在“五四”时期。而口语运动的迅速繁荣也直接导致教育的变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逐步废除文言、改用口语就是明证。1935年胡适在一次演讲中就指出:“我对于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并没有专门的探究。不过,我们讲文学革命,提倡用语体文,这些新题目,时常和教育新题目发生了关

2、系。也往往我们可以看到的新题目,而在教育专门家反而会看不到的。”〔1〕因此,“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在大力提倡口语文学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教育进行改革。胡适当时一再提倡的,就是一方面创造具有活力的口语文学也即所谓的“国语的文学”;一方面将这样的口语文学作品大量引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即造成所谓的“文学的国语”,让它们成为新的国语规范,并逐步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同一的语言。〔2〕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公以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老大之中国何以战败?人们自然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寻找原因,而在不断地思考和争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的落后。和此同时,一些外国传教

3、士也在探索中国战败的原因,其中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最为突出,他在战后不久所编译的《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详尽地探索了中国战败的原因,在当时影响极大。而附在该书末尾的一个小册子《文学兴国策》(此处的“文学”指的是文化教育,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则鲜明地把教育和国家的兴亡新题目联系起来,以为中国教育的落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落后,也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此书一出,其以为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兴亡空前重要的说法即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从此,一个“教育救国”的口号开始流行,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成为晚清时期一个有声有色的运动。那么,《文学兴国策》是一本什么书,而能够对国人有那么大的影响呢?《文学兴国策》是由日人森有礼编辑的

4、一个主要由美国各界人士谈论教育的小册子。森有礼于1871年出任日本驻美国第一任大使,他对美国的教育一直非常关注。1872年2月3日,他向美国文化部官员及其他各部和议员发照会一份,并向美国著名大学校长、文化人士等发函,称欲了解美国的教育制度和实际情况,并征求他们对日本发展教育的意见。他的举动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应,他最后收到了一大批有关美国教育的资料和对发展教育的意见,凑足后森有礼将其汇总整理,就是这本《文学兴国策》。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认真探究后付诸实施。从那以后,日本的教育发展很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各类学校已有三万多所,教师人数达到了九万多人,在校学生有三百多万。而中国的教育

5、在此期间,则基本上没有变化。由此,林乐知以为,日本之强在于教育,而中国之弱也在于教育,因此中国要富强,首先要办教育。这就是林乐知要翻译先容此书的原因。《文学兴国策》全书共收十五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美国教育制度的情况以及对日本教育发展的建议。应当说,真正令中国知识分子感喜好的是有关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即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民族兴旺的关键。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重视教育则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反之则国家贫弱、民族衰败。毫无疑问,这些论述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现实针对性。传教士的热心先容,加上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使国人开始意识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兴办新式教育

6、的重要性。《文学兴国策》是1896年4月出版的,同年的6月,就有大臣奏请广开学校,7月又有山西巡抚胡聘之要求对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请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创议终于出现,而朝廷在听取了传教士和一些大臣的建议后,也终于同意开办大学堂,体现了把“教育救国”这一思想付诸实施的决心。在光绪为兴办京师大学堂所颁发的诏谕中有这样的说法:“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一个“急”字,就明显地流露出教育可以救国的热切愿看。和大力兴办新式教育、以“教育救国”的呼吁相比,对于文学是否可能起到同样的救国救亡的功能,当时的文人学士基本上没有什么指看,相反的是对中国人“重虚文”而“轻实学”的批评和反思,因此在

7、谈到新的教育制度的设立和教学内容的布置时,传统的文学课程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而最大限度给予重视的,当然是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3〕。不过,在一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尽管西方教育以自然科学见长,但也并没有摒弃人文学科非凡是文学。按照陈平原的说法,“一旦需要为新式学堂(包括大学堂)立章程,都只能依据其时的译介略加增删。而西人之学堂章程,即便千差万别,不可能没有文学一科。于是,不被时贤看好的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