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

ID:21971353

大小:89.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26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_第1页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_第2页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_第3页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_第4页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刘向、刘歆赋学批评策略探讨冷卫国,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谈到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刘歆(公元前50—公元23年)的赋学批评,就不免要涉及刘氏父子的《别录》、《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涉及得很多。梁阮孝绪曾经明确指出:“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固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①而根据班固的自述“今删其要,以备篇籍”②看来,班固对《七略》做过“删去浮冗,取其指要”③的工作,因此,《艺文志》是在对《七略》进行删节的基础上形成的。班固对《辑略》进行删取,并将其要

2、旨分散到六略的序中,等等,这是可以肯定的。据此,《汉书·艺文志》保存了《别录》、《七略》的精要之言,此为不争的事实。对《七略》被保存在《艺文志》,班固交代得很清楚,认为“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语在《艺文志》”④。所以,探讨刘氏父子的赋学批评,《汉书·艺文志》也就成了我们讨论的主要依据。    一 《别录》中的辞赋解题与赋学批评    《汉书·艺文志》称:“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⑤梁阮孝绪《七录序》:“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

3、之《别录》是也。”⑥《隋书·经籍志》袭其说:“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⑦上述材料说明,刘向对于每一本书都曾经做过叙录。根据严可均所辑《全汉文》中的《战国策叙录》、《晏子叙录》、《荀卿子叙录》等,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依循此例,刘向也应做过辞赋叙录——《屈原赋叙录》《陆贾赋叙录》、《孙卿赋叙录》等,只不过已经亡佚了。    刘向的《别录》,于“王莽之末,又被焚烧”⑧。今存的以下两条辞赋叙录,显示出了“条其篇目,撮其指意”的解题目录的特征,录之如下:    1.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

4、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⑨    2.刘向《别录》曰:“因以自谕自恨也。”⑩    这两条材料,都与赋学批评直接相关。第一条材料,《隐书》是《艺文志》“杂赋”中的最后一类,刘向的《隐书》叙录,显然意在说明这一类赋在文体上的特点。而第二条材料,出自贾谊的《吊屈原赋》叙录。《吊屈原赋》是贾谊个人情感的象征,同时,也抒发了他人生多艰的感慨。刘向的“自谕自恨”之说,比起班固“谊追伤之,因以自谕”(11)的解释更为确切。    在《艺文志·诗赋略序》中还有一条材料: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1

5、2)    按照刘勰的说法,“不歌而诵谓之赋”,系出自刘向之口:“刘向云:明不歌而颂。”(《文心雕龙·诠赋》),刘勰之所以如此肯定,当有一定的依据。据《隋书》卷三三、《旧唐书》卷四六、《新唐书》卷五八皆著录刘向“《七略》、《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七卷”(13),虽然“王莽之末,又被焚烧”,《七略》损失严重,由原先的“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14),到隋代几乎零落殆尽。而《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刘勰可能获睹过隋之前的《七略》。由此看来,“不歌而诵谓之赋”,也就应当出自刘向的《别录》了。对此,骆玉明先生在其《论不歌而诵谓之赋

6、》一文中进行过专门的论述(15)。而以下的材料又在进一步支持、证成刘勰的说法:    《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16)    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17)    这说明《别录》又可称为《别传》。《艺文类聚》也有将《别录》称为《别传》之例,如卷八○:“刘向《别传》曰:待诏冯商作《灯赋》。”(18)《太平御览》有时亦将《别录》称作《别传》(19)。但是,笔者认为,对《艺文志·诗赋略序》的这一条材料,则

7、需要加以辨正。在这里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这句话是刘向的原创,还是古已有之而只不过是刘向传之?对此,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在这一问题上,笔者的意见倾向于后者。    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传曰”的辞例。通过对这一辞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歌而诵谓之赋”的含义及其来历。    “传曰”,最早见于《荀子·修身》:“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杨倞注:“凡言传曰,皆旧所传闻之言也。”(20)有关“传曰”的用例,《史记》、《汉书》中多见。从其用例来看,“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8、  第一,指《论语》、《礼记》、《荀子》等儒家典籍。    1.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21)按:引语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2)    2.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