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特效穴位

26个特效穴位

ID:22032170

大小:243.00 KB

页数:67页

时间:2018-10-26

26个特效穴位_第1页
26个特效穴位_第2页
26个特效穴位_第3页
26个特效穴位_第4页
26个特效穴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26个特效穴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体26个反射点部位:人体首脑顶部正中位置,相当于两侧耳廓尖联线之中点:A点主治:头痛、头晕、中风、醒脑安神、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心烦郁闷、中风偏瘫、神经衰弱、惊悸健忘等。功效:开窍宁神、平肝息风、升阳固脱、理气清带、补虚益气。手法与反应:点、揉、切施术: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头顶正中,以上为天、为阳,以顶为天,A点而按之,称为一指托天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垂直持续地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颤,患者可觉从头顶向背后有温热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操作时取点要准,点托持续,点而啄之,不宜晃动,捻转,此法主要用于

2、气虚患者。点而不移,持久至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通畅气血,镇静止痛。本法临床脏腑按摩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干洗头部位:以A点为中心部位。操作:术者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两侧上的发际处,对称进行抓挠、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A,双手十指交叉搓动,如洗头发状,搓而不滞,冻而不浮,反复操作数次。要领:①双手用力均匀和缓,抓挠、搓动有序,移动应缓慢。②手法要灵活自如,主要作用于头皮部,不要损伤头皮。③术后头脑轻松舒适,精神焕发,此法为头面部保健按摩常用手法。部位:在人字头阴面两眉毛发内端之中点,称为印

3、堂。参考资料:推运印堂法自两眉正中着力直推向上至发际,推而运之,称之为推运印堂法。自两眉正中印堂B点反应部位,推而运之,交替还返,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阳之会。故推运B点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B点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疾、前额胀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发烧,产生血运不语,三叉神经痛。手法与反应点、揉、推。有局部酸、麻、胀感向四周扩散。功效祛风热、宁头痛、开腠里、通畅气血、调和气血、祛瘀行滞、消除烦闷。推运印堂(开天门法)推运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

4、按摩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指螺纹面着力于前额印堂的手法之一。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功效;本法临床常备应用,又称开天门法,其治疗风寒表证很有效,对全身按摩康复保健也有独特的功能作用。B点按摩法⑴体位:患者座位或仰卧位,医术着站立。⑵操作:拇指指腹,于B点处按点1—2分钟。⑶作用:镇静安神,醒脑舒适。分阴阳法(分推前额)⑴部位:前额,自B点向上与A点连线到发际处止,自中线向外侧分推到两边额角发际处止,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向两边推6—12遍。⑵操作: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着力于前额正中分别左右两侧分推,称为分阴阳法。⑶要领:患

5、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左为阳,右为阴,故谓分阴阳法。操作时双手着力轻而不浮,实而不滞,顺序分推。可调整阴阳,补偏校弊。⑷功效:舒风解表,醒脑明目,镇惊安神,发汗解表,散滞解郁,调和阴阳,行气止痛,通经活络。⑸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晕,肝阳上亢,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6)注意事项:操作中注意保护皮肤,必要时可加一些润滑剂。是保健按摩法之一。头部推拿按点法⑴体位:仰卧位。⑵部位:自B点至A点中线。⑶操作:以两手拇指指

6、腹依次推、拿、按、点数分钟。⑷作用:镇脑安神、止痛、降压、健脑解除精神疲劳。C点部位:为胸前正中线,平第4类间隙处。主治咳喘、胸痛、噎嗝、肋间神经痛、冠心病。手法与反应揉、点。局部沉重感气动通顺的舒适感。功效调气降逆,宽胸利膈通气,消除风寒邪热、气喘咳嗽之症,康复心脏。施术C点揉摩法⑴体位:仰卧位。⑵部位:以C点处为十字中心,即胸肋处。⑶操作:术者以手掌指掌根,以C点处为十字线.从第1肋到12肋分推到身体侧中线。余四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分推各肋间隙至乳根平高处止,反复分推2—3分钟。⑷要领:①患者应自然呼吸,分

7、推时两手指用力应均匀一致,轻柔缓慢②青年女子可分推至乳中点处止。③术时有心胸舒适及轻爽感,术后呼吸舒畅,头脑轻松,精神倍增。胸骨点揉法⑴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住。⑵部位:自两侧锁骨头的内端中间胸骨中线至C点处。⑶操作:在受术者呼气时,术者以拇指或四指端从胸中线至C点,依次点揉,反复数次。⑷要领:①点揉时,要随受术者呼吸,呼气时点吸气时抬。②用力缓慢,均匀有力。D点概述○部位前正中线,脐上思寸处为D点。○参考资料此点有腹壁上动脉、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当胃幽门部),内应胃中,即近于胃小弯处。因其部位所在,故

8、名“中脘”。中脘为胃之枢纽,故治胃府诸病。以此为主。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脾胃虚弱、神经衰弱等。○手法与反应推、点、梳。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