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ID:22051757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6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第1页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第2页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第3页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第4页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反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倡导去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认为应该将人的自我置于中心位置,人是意义解构的主体,而意义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主体间性”。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体间性一、引言人类社会总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对另一个社会制度的革命与替代下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思潮亦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信息与科学技术全面膨胀和泛滥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思潮的反动,这主要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激烈和最具根本性的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潮。传统的社会思潮崇尚以一种连贯的

2、、权威的、确定的方式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希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统一的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对之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它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放在第一位,对一切现象进行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解构,试图展示一个即定现象背后所隐匿的所有可能。比如,在信息表达领域,后现代主义认为,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由说话人或写作者给定的,它有多层面解释可能性,应该把对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让位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映以及二者之间互动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可以由读者进行相应不同的表现。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直接表现在它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反动中(于鑫n)。二、后现代主义下

3、的语言观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反动,全面解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全部西方哲学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德里达对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动。他首先对语言进行了革命性的阐述,引起了人们对语言新的认识。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或“语音”是语言的中心和本质,因为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非写作,说话有“此时此地”和“在场”的特征,言说者可以通过现场所指清楚而明了地向听者传递信息。因此,意义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呈现和完全的自我理解。言说者的所表可以一览无遗地被听者接受。而书面语言则因交际双方时空的差异而缺乏意义自我呈现的直接性,难免会引起意义混淆甚至曲解。因此,传统

4、“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优于书面语言。德里达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稳态结构,而是一个差异系统,时空差异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口语还是书面语的差异只体现在其表现的媒介上,而不是意义,因为意义本身是散布在一边串的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那种语言观只是一种“元叙述”、“元话语”。而语言需要真正实现“人的回归”,把人视为整个哲学的中心内容,从而把探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转变成探讨人的生存和实践。德里达将其理论称为“解构”。他认为,原作者只是将其思想融入了一个即定的文本框架中,但读者可以对其进行无限可能的解读,意义具有多样性、无限性和开放性,读者的理解不再受制于作者的框架,

5、他可以在理解中充分展现“自我”元素。后现代主义在德里达的“解构论”中将语言置于共时和历时的统一体中进行解读,因此,意义不是语言的意义,意义因人而生,语言是是人化的语言。2、传统哲学思潮以“理性”为主导,提倡以“理性”统领社会的方方面面,追求单一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将人的一切行为置于统一的参照框架。后现代主义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怀疑和挑战,认为那是一种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它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认识,模糊了各个领域的分化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追求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多元化,不满现状,不屈服于外在权威和专制,敢于冲破旧范式,追求不断的创新;它拥有自由的共同立场,对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

6、,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进行批判,消解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中二元论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以社会的同一性和同质性压制了多样性和个体性。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理性”是还原性的、强制性的和压迫性的(冯俊XX:12)。而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各种异质体共存的社会,她应该体现差异性、包含多样化、特殊化;应该用多样的知识系统和形式以及包容变异的思维超越“理性”式的总体性和强制性。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观点在人类的范畴化能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统的“理性”论认为,人所具有的“范畴”能力是先天的,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范畴是由具有界限分明的事物组成的,事物的范畴归属非此即彼,具有二元性。

7、这种“理性”的范畴观显然是要将世界进行同一律的划分,它忽略了同一事物间的异质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多元性。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亦有不同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比如对“游戏(Game)”的概念范畴,我们很难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小孩子玩的是不是游戏?大人玩的是不是游戏?网络上各种虚拟活动是不是游戏?朋友之间下棋是不是游戏?国际象棋比赛又是不是游戏?“理性”论无法用其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