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

ID:22106038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_第1页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_第2页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_第3页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_第4页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 从2002年《英雄》以来,中国电影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大片”时代,以《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为代表,中国式的大片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根本上来说,这些大片是反市场、反艺术的,因为它以垄断性的宣传和档期取代了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华丽的外表和大而无当的主题、支离破碎的故事取代了对现实的关切与艺术上的探索,以海外资金与跨国运作取代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但这些“大片”却凭借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1980年代以来积累的象征资本,占领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国际的市场资源,形成了一种垄断,在国内电影观众中,也形成了一种“

2、越骂越看,越看越骂”的奇怪观影心理。  但同时,伴随着“新纪录运动”的展开以及第六代导演的转型,中国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的影片,如王兵的《铁西区》、杜海滨《铁路沿线》等纪录片,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李杨的《盲井》、张扬的《落叶归根》等故事片。这些影片在对“底层”的关注中,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电影突破“大片”的垄断,关注现实并进行艺术探索的新希望。  在今天,“底层”越来越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这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艺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在文学界,以曹征路的小说《那儿

3、》为代表,涌现出了一批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小说,如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刘继明的《我们夫妇之间》、胡学文的《命案高悬》、罗伟章的《大嫂谣》等,此外还出现了“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等现象。在戏剧领域,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和《我们走在大路上》突破了小剧场的局限,在文艺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与反响。在电视剧领域,《星火》甚至创造了中央电视台近十年来最高的收视率,达到了12.9℅;而在流行音乐界,也出现了“打工青年艺术团”的音乐实践。伴随着以上文艺实践,《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天涯》等刊物纷纷推出理论与批评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底层叙事”、文艺的“人民性”等问

4、题进行辩论与研讨。  我们可以说,电影中的“底层叙事”是这一思潮的一部分,但在这些影片对“底层”的具体表现中,仍存在着不同的视角与价值观,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在这里,我们将分析的范围限定于故事片。  1、精英视角下的“底层”  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国内同期上映,但票房大败,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事件,不仅意味着第六代与第五代的对决,也是“中国式大片”与“底层叙事”的对决,两种电影观念、两种电影发展方向的对决。  《黄金甲》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了胜利,但却在知识界和观众中却引来一片质疑与骂声,这部改编自曹禺的《雷雨》的影片,不仅削弱了

5、原剧的现实意义与各种层次的矛盾,如情欲冲突、阶级矛盾,“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矛盾等,而且其中每个人物都是扁平的,《雷雨》各个人物却都是丰富、复杂、饱满的,像繁漪、周朴园都不是单面的,即使周萍、周冲、鲁四、鲁大海、侍萍、四凤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和内在的发展逻辑,而在《黄金甲》中,只剩下了华丽的服装、精美的画面和宫廷斗争。这说明“大片”不仅丧失了讲述世界的能力,而且丧失了改编故事的能力。  而《三峡好人》虽然在国内票房上不如人意,但却得到了知识界的肯定,在《读书》杂志组织的座谈会上,汪晖、李陀、崔卫平等都对影片做了极高的评价。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优点,是能呈现出一

6、种生活的实感和质感,抓住了社会变迁中的景观变化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黄金甲》与《三峡好人》的对比中,《三峡好人》无疑更贴近当下中国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现实的变迁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是一部重要的中国电影。但同时《三峡好人》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既有属于这部影片自身的问题,也有属于当前“底层叙事”共同的问题。  就《三峡好人》自身来说,电影以两条线索来结构,以“寻找”为主题,但两条线索只是串起了两个故事,没有交叉,没有在相互作用中使影片在主题意蕴上更深入,在艺术上更有探索性。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故事,而是散落在叙事中的一些点,比如旅馆的老板,还有那个想出去打工拦住赵涛的

7、小女孩,但故事没有更紧密地贴在生活上,更多的发掘这些东西。韩三明跟妻子谈话的一场戏,两个人的对话没有表现出内在的情感,感觉像是在背台词,或许更自然一些会更好;流行歌曲的元素,在这部影片中用得不是很成功,在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用得都很自然,但在这部片子中,让那个小孩跑来跑去的唱,就有些过于刻意;还有学周润发的那个小马哥与《上海滩》的音乐,似乎也有些不自然,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周润发似乎不会如此迷恋,在这里导演似乎仍在以90年代初的经验来把握现在的农村青年。此外,飞碟的出现和移民塔的飞走,和影片的整体风格似乎也不太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