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ID:22129097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也谈陶行知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它的内涵在于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社会。本文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陶行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引导师生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理论,切实提高中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课堂教学    一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立足中国国情,承衍传统美德,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提出了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实践意义、思想理论意义和借鉴创新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当代的教育工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

2、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  (一)一个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根据社会

3、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

4、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三)七大原则  分别是:1.实践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前进性原则;4.全民性原则;5.终生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全面性原则。  以上简

5、要介绍了陶行知理论的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项原则。从这些教育理念上,不难看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的批判和继承。“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当下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充分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将之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让理论为教学实践来服务。  二  文学作品是历史的反映,是生活画卷的描摹。它体现着关于人世、社会的形象思考,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感受,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体验人生,

6、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感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欲望。例如在阅读《阿Q正传》时,让学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隐含内容。比如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中国国民性的痼疾;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描绘,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目性;阿Q形象的触及灵魂的作用;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学生通过挖掘阿Q的思想内涵,能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了解旧中国人民苦难的人生。同时,学生

7、的主体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结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学生去寻求知识,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是以疑激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激发起学生自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关键字眼,并反复推敲,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在教学《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秋夜》等文章时

8、,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描绘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