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

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

ID:46778054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_第1页
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_第2页
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陶行知理论在新课改中的体现和运用我校是一个冇悠久历史的学校,是冇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所创办的,这些我在进校时就知道,可我却从没去认真想过这意谓着什么。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了解也只限于他的“小先生”制,和他“教学做合一”这样一些简单上口的话。当然就谈不上把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灵活地运用与教学中To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教育界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今年是我校的“课改跨越年”,这一年里学校的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老师们分批去到全国课改先进的学校学习,回来讲座、展示课一次次让我们大开眼界

2、。学校还根据本校的特色创立了“1、2、7模式”和七步教学法。这突如其来的各种理念冲击这我的神经,我开始困惑,结合自己的学科应该怎么进行课改?结合我们校的陶行知理论会对课改冇些什么影响呢?我重点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讲,在新课改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在“10+30”的模式下(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所侣导的“行知理念”可以说在这里应该会得到完美的诠释。那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首先自主学习要高效,全靠目标来引导。纵观面上的新课堂实践,日标不够具体儿乎已经成了一种通病。课堂目标不具体

3、,自主就会无压力。那么,如何才能把目标具体化?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见类”;二是“见点”。所谓“见类”,就是当你把“过程与方法”融入流程之后,建议把日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所谓“见点”,就是具体到,知识两三点,能力两三点,情感一两点,总共六七点,课堂准能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日标具体到点,并不是对教材文本的肢解,而是为了学更冇针对性。分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合,要皈依到“点线面体”的系统。其次是流程一一“三学”,独学、对学加群学。“三学”Z间的关系是,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关键,群学是攻坚。自主学习一定要讲流程,讲规范

4、。“三学”时间分配,原则上“独学”占六,“对学”、“群学”占四。并且要特别保障“独学”的不可或缺。这里就要选择性的运用陶老的“小先生制”了,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耍来不来就让“小先生”帮忙。那小先生不能帮忙老师又不讲的情况下如何独学呢?这就得有方法。“学贵有法”,“学贵得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说,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已经成为新课堂实践的瓶颈。其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能给予具体方法指导的普遍少见,

5、多习惯于下达学习任务,至于具体怎么学,便以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二是教师也很少追问学生,“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学法理性。当然我们还得学会分亨。如果说自主学习的核心价值在“内化”,那么,分享就是通过“外化”而对“内化”的检验和强化。自主因分享而精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分享是一个关键环节。最后我们要让自主最终成为习惯。如果自主不能进入潜意识,那么,自主就会沦为“被自主”。自主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并不是在课堂上凭空产生的。自主学习来源于自主思考,来源于自主生活。判断学习自主习惯有两块“试金石”,一是看你是否有自立

6、生活的习惯,二是看你是否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有些功夫在课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正好与此吻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拆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自主是根本,我们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一二七”模式里都有创新的要求。比如“展示”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课改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大家普遍地认识到,牛命以展示而自信,课堂因展示而精彩。但展示如何精彩,如何吸引别人的眼球直达内心呢?对于我们音乐学科而言,展示的创新性犹未重要

7、。音乐就是表达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用我们特有的手段创新的展示出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当然不管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是创新的思维和能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的总结,进而形成知识。这也真是我们学校课改的核心价值:真学真教,行知合一。在课改的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但我相信有学校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我们会走得更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