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ID:22151135

大小:6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_第1页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_第2页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_第3页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_第4页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局面尽管看来混乱,可是中国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哲学思维,却有了伟大的进步。这并不出人意外。中国的混乱,是中国社会性质由中世纪向现代转变的一个方面。在这场转变中,造成了新旧生活方式之间的真空,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古老废弃,新的生活方式仍然有待于接受。这样的真空,十分不便于实际日常生活,但是很有利于哲学,哲学总是繁荣于没有教条或成规约束的人类精神自由运动的时代。在转变时期,过去的一切观念、理想,都要重新审查,S新估价,在这点上一律平等,哪个也不能要求比别个具有更大的权威。进行重新审査、.S

2、新估价的人是哲学家,他由此达到的观点,要比自限于单一思路的人高得多。在中国现在进行的转变中,哲学家们特别幸运,因为自本世纪初以来,他们重新审查、估价的对象,不仅有他们自己的过去的观念、理想,而且有西方的过去和现在的观念、理想。欧洲、亚洲各个伟大的心灵所曾提出的体系,现在都从新的角度,在新的光辉照耀下,加以观察和理解。随着哲学中新兴趣的兴起,老兴趣也复兴了。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当代中国思想竟无伟大的变革,倒是非常可怪了。变革已经发生,.速度很快。许多观点已经表达出来了,只是又被后来的观点取而代之,后的观点则是更多地研究和理解西方哲学的结

3、果。我自己的观点也会被取而代之,虽然如此,我还是把它表达出来,说明中西哲学如何可以互相补充,以及在这种互相补充中,中国思想如何对未来世界哲学可以有所贡献。我只讲两点:一点是哲学使用的方法,一点是由哲学达到的理想人生。中西哲学必有苯种根本的相似之点,否则就没有理由把它们都叫做蚩学。.分析它们的相似之点时,我基本上限于它们的形上学学说,或限于有形上涵义的理截无能,而是欧为“某物”是这样御东西:对它作理智的分析就陷入逻辑的矛盾。本体论的路子,开始于区别事物狗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正如柏拉图学说的当代解释者乔治•桑塔耶纳所说:“象公理一样自明的

4、是:事物若没有性质就没有存在;只有有质的事物才能存在。但是存在就有变化,或有变化之虞;事物能够变形,或换句话说,可以丢掉一个本质而拾起另一个本质。”®这个路子展现出关于本质的逻辑同一性和永恒性,这些当然都是理智的对象。但是,拾起本质、丢掉本质的那个“存在”又是什么?理智在分析某一事物时,将其性质一一抽去,抽至无可再抽,只觉得总还剩下“某物”,它没有任何性质,但是具消•任何性质的事物都靠它才存在。这个“某物”,在柏拉图学说中叫做“买特”(matter);桕拉图说它‘‘能接受一切形式.所以“不可以有形式”©。“买特”不可分析,不是因为理

5、智无能,而是因为凡.是可以分析者一定具有谋种性质。凡是具有性质者就不是叫做“买特”的“某物”了。卜有些哲学家不喜欢柏拉图这个“买偫”概念,想说“事件”或“物质”,在作为“材料”的意义上,才是宇宙最后的存在。但是这样的想法不是严胳的.理智分析。我得说,这些哲学家是错在把某些代表实标科学知识的实证观念,当成最后的了,这些实证的观念不是逻辑分析得出的.形式的观念。“事件”或“材料”不过是另一类的事物,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即使接受“事件”的说法,可是一个事件或一块材料又得分解为无性质的“某物”加上某性质。中国哲学中•的備家,从它最初之日起,

6、就尊重“名”5认为名代表人类行为的原则或德性的本质。儒家学说这一方面的形上学涵义’在朱憙的体系.中发挥至极。朱熹体系成为中国正统的榻家哲学,是从十三世纪起,到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将帝制连同国家哲学一起推翻为止。若将朱熹的形上学体系与柏.拉图的形上学体系加以比较,就会对这两位伟大哲学家的相似之处有很深的印象。不过朱熹并不认为实际世界只是理(Ideas)的不完全的菘本,而无宁是理的具体实现。在这方面,朱熹是沿着桕拉图的伟大门徒亚里士多德的路线活动的。正象本体论的路子开始于区分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识论的路子区分知识的形式和质料。后者正.是康

7、德所做的事。照康德说,知识的形式,如时间、空间,以及传统逻辑讨论的诸范畴,都是人的认识能力中固有的。靠这种能力人能够有知识。但是人的知识所包括的仅仅是其形式之内的东西,卧而与形式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开。在理想中与这些形式有区别的东西可以叫做知识的质料,但是它究竟是什么,人不得而知。这就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或“本相”(noumenon),人不能知道它,人只能知道“现相”(phenomenon)。人不能知道“自在,之物”,并非因为人的智力不足,而只是因为,如果叫做“自在之物”的东西当真可知,它就:必然也只.是另一个现相,而不是“自在之物

8、”。因此康德主张,有个“界线”存在于知与未知之间——未知的意思不是尚未知,而是不可知。康德说,界线“看来就是占满的空间(即经验〉与空虚的空间(我们对它毫无所知,即本相)的接触点’’©。他继续说,“不过,既然界线本身是一个肯定的东西,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