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浅谈

王阳明心学浅谈

ID:22191014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王阳明心学浅谈_第1页
王阳明心学浅谈_第2页
王阳明心学浅谈_第3页
王阳明心学浅谈_第4页
王阳明心学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学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阳明心学浅论前言:先说说我为什么选择王阳明心学作为本次期末作业课题,第一次知道王阳明这个人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里,而对王阳明心学的兴趣来自于我最近在读的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作者在此书中将王阳明誉为“明朝第一牛人”,并用了很多篇幅来写他,各种誉加之词让我也突然对这位王先生产生了一些兴趣。随去图书馆找来王学必读著作《传习录》,这本书是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有点类似论语),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我初读了几篇,总感觉书里说的内容有点晦涩难懂,不知道是因为个人知识阅历浅薄还是因为从小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唯物主义观念“物质决定意识”实在是深入人心啊,从内心里

2、本能的对心学的观点有所排斥。后面我又去找了相关书籍资料来看,对心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后再读《传习录》才有所感悟,下面我就个人的了解和认识浅论一下王阳明先生及其心学理论。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王阳明曾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因此自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濛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

3、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配享孔庙。他的粉丝如张居正、汤显祖、李贽、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蒋介石等,无不从其学说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以上介绍为我从百度百科里查找而来,我们从简介中不难发现王阳明在研究学问、开创心学的同时也做了许多的了不起的实事(例如平定宁王叛乱和两广剿匪),文武双全的大儒称其也不为过中国的传统文化,首推儒家。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儒家思想占据了官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而王阳

4、明则继承了孔子衣钵,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一一心学。当时的明朝官方学说为程朱理学,据说王守仁曾经也是朱熹的忠实拥护者,“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主张,为了读书学圣贤,王阳明曾经苦苦钻研程朱理学,对“格物”、“致知”等功夫依次身体力行,由此引发了“守仁格竹”的著名典故,不过很可惜,王阳明并没有从七天的“格竹”中发现圣人之道。反而因此生了一场病。在对程朱理学的探索无果后,王守仁苦心冥想,后经龙场悟道最后的结论是“其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心即物,心即理”,由此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心学”。由于与统治阶层的冲突,“心学”遭到排斥。可是不得不说,王守仁的理论足以使他与孔孟并

5、列。综合来看,“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本观点,“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基本方法,“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基本目标。一、心即理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心即理主要是针对朱熹心与理二分而发的。在王阳明看来,朱熹虽然主张心与理统一,但其中一个"与”字仍表现出心和理之间的区别,因为此心指主体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于外心而存在于事物之中,也即客观之理。心虽然能认识客观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从道德认知角度说,这容易造成疲于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视主体自身的道德建构。王阳明所谓的心即理,心即人之本心,理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主观认

6、知或概括而非纯粹客观事物,因此理与事物是不同的。程朱理学崇尚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而王守仁则认为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也就是人人皆可为圣人。在他看来,从理论上说,天心是完美无缺的,同样由天赋予人的本心也完美无缺或者说是纯粹至善的。就实际而言,内在于人的本心随着人出生以后,其肉体受到社会环境的习染,遮蔽了原有的本心,或者说本心被埋没退居幕后,人心堂而皇之的登上前台,本来人心存在的理(天理)转变成外在于人心的物质上面之理,造成心与理一分为二的局面。如

7、何解决这个问题,朱熹与王阳明都提出自己的格物说,也可视为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但他们对格物的理解有所不同。朱熹认为的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则强调的是"格心〃而非"格物"。王阳明曾说“先儒解释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正(证)万物的不正,以便万物归于正,因此去明白“物”中之“理”。二、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讲的良知有如下特点:良知是先天的人的本能,本来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